记者|赵
编辑|牙齿韩翔
张丽珠的食堂撑不下去了。
2020年春节前,曾经在一家游戏公司做运营的张丽珠,在朝阳区通惠河附近开了一家食堂。他选择这家商店作为办公楼的地基。考虑到附近还有一个小区,考虑到两类消费者,他安排了生鲜货架和主食厨房。
这位27岁的店主将在2020年春天大展拳脚。他计算过,门店租金和水电成本大概一天在900元左右,只要每天收入8000元,成本几乎可以拉平。前期员工要让老家的父母帮忙看店,自己负责选购产品。他们最多只需要招一个收银员,店就跑了。
疫情的爆发迫使他将开业日期推迟到3月1日。他开始从附近开设的批发市场挑选商品,尤其是新鲜水果产品。晚上还要经过网上平台,比价格低,单价低,发货快。
但直到3月20日,店内才挂上“鸿业运河超市”字样的招牌。张丽珠告诉界面新闻,店内主食厨房的建设尚未完成。即使现在在营业,复工的乘客也不多,百平米店每天的营业额只有2000元。
即使不是像张丽珠这样的新手,小卖部也总是像韭菜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收获一些小店创业者的“小店梦”。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外的一个小区,——有不少商铺。这家街边商店已经关闭了两家小便利店。
据旁边一家社区连锁超市的员工说,店的位置选得不好,离社区最近的南门作为消费通道,不对居民开放。西门、东门一直有便利蜂等情侣小菜店把守,切断了客流。路中间有一条隔离带,对面的居民很少愿意过来买一瓶饮料或者一包烟。
小卖部听起来熟悉又陌生,它在中国各地的名字还包括“杂货店”、“杂货店”和“烟酒超市”等。这是一种比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更早的零售形式。大部分店面展示的都是门面单调的人,虽然老旧,但却是整个零售行业的必备。他们灵活的位置使他们接近消费者。
尽管电子商务兴起,便利店密度越来越大,但这种小卖部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在2017年前后,这种毛细血管般的店铺吸引了阿里、JD.COM等巨头的B2B业务部。在后者看来,这些小店购买商品的潜力很大。
根据凯都消费指数此前向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中国有近700万家小门店,其中小卖部占整个零售渠道出货量的40%。
小卖部大多以个体户形式存在,雇佣关系松散甚至缺位,员工主要有夫妻、父子等家庭关系。
网购平台“火泉圈”曾经对北京和深圳的店主进行过调查。数据显示,他们调查的店铺中有60.2%是夫妻经营的,所以小卖部有时也被称为“夫妻店”。
夫妻经营的优势在于老板负责买、卖、兑现,微薄的利润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提供各种便捷服务来实现。一些商店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但一旦因疫情暂时关门,他们就无法像大卖场那样拥有先进的订餐系统、储货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利用已经配备的线上系统,高频率、高效率地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
相比之下,小卖部很少单独完成购买、储存和送货上门。诸如
果沿街的小店,几乎处于关停状态,即便能接到线上订单,也可能因为线上线下库存不匹配、店主精力不够等原因无法完成配送。但也有一些小卖部能够在疫情之中寻找到求生的机会。
生活在天津的张利平和父亲在十多年时间里开了2家店。从原来的烟酒批发店,到新开的便利超市,张利平总试图在时代变迁中寻求自身优势,让自己的小卖部在竞争中生存。
张利平日常守着新店“易款便利”,提供烟酒饮料、日用百货,这家店位于天津桥园公园南门不远处,游客需求逐步旺盛,易款便利自2012年夏天开业至今,去年还重装翻修了一次。

去年夏天,街对面开设了一家便利蜂,但张利平自信于自家店铺的商品优势,她向界面新闻介绍,饮料、日化产品、香烟产品等品类更有优势,尤其是张利平父亲的店从烟酒产品起家,为此部分产品的价格更有优势,这让她拥有了70%的老顾客。
此外,这家店的面积比便利蜂面积也更大。为此,正常情况下,日均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如果遇上高峰日,可能也冲到1万元,这属于经营业绩较好的小店类型。
但在疫情中无法开店,之前加了微信的老顾客有需求时,张利平也会开门帮他们拿货,这些高频的需求启发了张利平做社群团购的想法,其实她之前也有线上平台,但经常因为店里太忙没时间去更新商品,现在线上的需求让她有了重新打理线上、从社群找机会的打算。
例如,父亲的店专营批发,可以利用价格优势进行团购,顺带弥补疫情期间并不火热的小店生意。
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在张利平的店里,大众类饮料例如可口可乐、红牛等可能她会考虑线上进货平台,因为“比价后发现价格也还可以,不过一些小众的产品货品可能并不全”,为此她还需要花时间从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去选品。
而至于张立柱, “有点后悔,”他坦承表达了对转行开店的想法,但他还在试图改变这个小店的命运,毕竟疫情还未完全过去,他想,根据现有情况慢慢做一些调整,4月份可能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