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哪些东西可以在家自产自销,自产自销的企业有哪些

齐鲁网临沂9月29日讯一年带锯条销售额超过1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出口欧美和东南亚.28日,全国媒体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美丽东游”采访团,来到河东昆宏工具。一进车间,记者就被直径4.6米的超大锯片所吸引。

“这是我们工厂的新产品,直径4.6米。目前,我们家可以在中国生产。”坤宏工具总经理沈如凯表示,锯片越大,生产工艺越复杂,要求越高。大直径锯片主要用于采矿,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

小作坊的创始人是自产自销,挑着担子卖全国

坤宏工具是一家专业生产圆锯片的民营企业。它的起步与改革开放和河东五金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五金城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昆洪。”坤宏工具创始人沈子斌说。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的沈子彬跟随“大军”来到东北。为了吃饱,沈子斌在一个村集体下面的一个铁艺作坊里打工。改革开放后,沈子彬得知家乡发展迅速,于是带着家人回临沂寻找出路。

20世纪80年代,河东盛行五金制造和加工。当时的河东可谓“家家叮当,户户冒烟”。受环境影响,沈子斌拿着刀剪在大城市卖,走了大半个中国。“那时候,我们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菜刀剪刀。只有走出去,才能卖个好价钱。”

沈子斌已经离开六年了,他走得很有远见。沈子斌发现,公社以前吃的都是同一锅饭。有了土地承包制,家家户户为了生活方便开始自己打井,压水井设备的市场需求变大。1986年,沈子斌租了一个占地2亩的院子,取名董娇铸造厂,开始生产组装加压水井,由此开始了第一次改造。“那时候,我十天开一次炉。生产完第一批货,我就拿着样品跑遍全国市场。”

最少10天半就开始了,所以沈子斌基本都是带着样品走着去找五金店。“那时候,如果有货物需要,就用拖拉机送过去。”1991年,随着市场的发展,沈子斌在东郊的铸造厂又开始生产水泵。依靠我早年经营的市场,水泵生意如火如荼。

然而,1996年,小型私营企业越来越多。由于水泵技术含量低,企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当时的水泵市场也是靠天上来吃饭的。在风和雨的好天气里,市场对水泵的需求非常低,南方的新产品对市场影响很大。”很多因素促使沈子斌转型。

为什么怎么做?有一段时间,沈子斌吃不下,睡不好。当时,临沂河东的五金市场已经成熟,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五金产品,于是沈子斌开始不断考察市场上的五金产品。当时的铁钳、扳手多来自南方,产品精良,价格便宜,生产厂家多为南方大型企业,对于实力较弱的沈子斌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努力改造,没钱买新设备,买旧设备自己换

“触摸锯片也是无意的。当时河东有几个。”沈子斌回忆,检查中发现锯片对钢材要求很高,原材料来自几大国有钢厂,厂家不多。“就做个锯片吧。”沈子斌下定了决心。

生产锯片并不像生产菜刀那么简单,但沈子斌决定试一试。1996年,沈子斌缩减水泵生产规模,加快处置存量,筹集改造资金。“当时生产锯片的设备非常昂贵。钱只能买二手设备,买旧机床,还有

落后就要淘汰“赤脚”的坤宏,跑着追赶同龄人

没有一个行业是繁荣的。2002年,随着退耕还林和禁止毁林的实施,木工锯市场逐渐萎缩。此时,坤宏工具再次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时候,

对锯片行业熟悉的沈自斌决定转型生产金刚石锯片基体。“只有更新技术,提高工艺,才有可能有出路。”然而当时沈自斌刚投资建设一个占地20亩地的工厂,手中已经没钱购买设备了,沈自斌借钱购买了两台最小的设备。


当时,国内有几家企业早在90年代之前就在做金刚石锯片基体,后来者的沈自斌深知落后就要淘汰,于是一边生产经营,一边更新设备。“赚点钱就得投资更新设备,没办法,别人可以走,咱得跑才有可能赶上人家。”沈自斌感慨道。


2010年,沈自斌的儿子沈如凯接替了沈自斌的大部分工作,“我在1995年毕业后就进了厂子,可以说见证了锯片行业的发展。”此时的昆宏工具已具规模,年轻的沈如凯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把我们所有的生产工艺都做成最先进的工艺,拿出更好地产品。”如何生产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在这个人人争第一的时代,不是说说这么简单。沈如凯一头扎进了车间,与技术人员研究提升生产工艺,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对待。


细节挽回生机 依靠落后设备他生产出精品


什么样尺寸、多少厚度的锯片能耗最低还耐用,矿山开采需要什么工艺的锯片?沈如凯抓住每一个细节不放。对于矿山开采,锯片的尺寸相对越大,效率越高,能耗会越小,同样,制作工艺就越难。沈如凯跟团队将锯片直径从3.6米不断变大,2017年,沈如凯的团队专门从钢厂订购了一批5.2米宽的优钢,生产出直径达4.6米的锯片基体,“钢厂以前就从没有生产过这么宽的优钢,我们是专门提出要求定做的原材料。”


4.6米的锯片基体出现后,并没有受到市场的热捧,对此沈如凯却毫不担心。“现在都在讲降能耗、降低污染,我们的锯片有这个优势,相信以后会有它的市场。”得知沈如凯生产出国内最大的锯片基体,有同行来看了好多次,每个步骤都看到的很仔细,但是回去就生产不了。“现在市场不好做,同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还有6家,其中一家已濒临倒闭。”沈如凯说道。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客户打电话订购一批货,却是被沈如凯给退单了。“现在生产不出来,其他订单还没有完成。”一边是市场不景气,同行濒临倒闭;一边是产品供不应求,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昆宏车间外,“走名牌之路 创百年昆宏”几个大字格外显眼。“下一步,打算更新一批设备,把工艺再提一提。”沈如凯告诉记者,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也在不断学习提高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让企业保持活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昆宏工具这样的企业在河东不止一两家,在这个中国五金之城,许许多多的五金企业,从小作坊慢慢成长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背后不仅有河东五金行业发展的身影,还有改革开放给河东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