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尼斯的小艇》看隐喻和比较的异同
第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第二卷,五年级,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叙事作品。正文第二自然段的修辞手法一直存在争议。有教学参考书《威尼斯的船》.有点像独木舟。”被解读为“比喻句”,但有一线教师坚持认为,这句话不是比喻,而是比较。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讨论,统一认识。
首先要搞清楚比喻和比喻在修辞意义上的区别。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思想的对象与其他事物有相似性),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用其他事物来比较思想的对象,即用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较另一个事物或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而深刻的原因变得简单。隐喻重在“隐喻”,属于文学修辞,强调情感色彩的渲染,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所谓感觉就是情感体验。
解释方法中使用的比较称为“作比较”。按照一定的标准,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重在“比较”,属于解释性修辞,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描述性叙事具有说明性和叙事性的特点。它既有描述性又有抒情性。本文通过介绍威尼斯的船长什么样,船夫如何在水中驾船,以及船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这座世界著名水城的独特风光和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作者的情感在于对威尼斯的客观描写。第一自然段,“船已经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等于街上的汽车。”就是在交通运输的层面上比较“船”和“车”。第二自然段的修辞手法更丰富。“威尼斯的船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显然,这艘船在外观上与独木舟相比较。然后,“船头和船都翘起来,像挂在天上的新月,动作轻盈灵活,像沟里的水蛇。”本文用两个隐喻描述了船的美丽和灵活性,并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充满了作者的爱。
文学修辞和描写修辞都是文章的修辞方法,但适用范围不同。为了区分它们,我们在谈论语法时,往往把文学修辞称为“修辞”,把解释性修辞称为“解释方法”。
文学修辞和解释性修辞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文学修辞的核心是情感色彩。任何用来表达情感的修辞都是文学修辞。比如“青春如火燃烧。”
解释性修辞强调表达的客观性、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彻底性。
具体来说,“威尼斯的船.有点像独木舟。”这句话,它显然没有表达情感,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解释。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小明像叔叔。小红像个大妈。”"梨和苹果尝起来像苹果和梨."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文学修辞和解释修辞并不是绝对排斥和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交叉使用的。尤其是在记叙文和科学论文中很典型。在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这类文章也要体现生动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