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报评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号文,明确2021-2022学年将有21036名教师被派往“三区”任教。这意味着,2013年启动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可以延续,政策不减,数量不打折,可以说给了“三区”人民极大的定心丸。
所谓“三区”,是指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我国最不发达、最需要援助的地区。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2012年联合发布的《教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计划实施至2020年。随着原计划的到期和脱贫攻坚战的圆满结束,该计划能否继续下去成了疑问。从效果来看,该项目从优质学校向农村县乡学校选聘教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三区”教师短缺与优秀教师短缺的矛盾,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可以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的一些边疆和民族地区,如果教学师资的生力军撤走,教育事业和师资队伍建设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会更加明显。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教育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强调“继续实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特级教师计划、银龄讲座计划”。《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的颁布是《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精神的贯彻。
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一是有一部分老师已经在农村工作生活了,二是去当志愿者的老师。2018年以来,我国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选派了近9万名支教教师。毫无疑问,这9万名教师是目前各类教学教师中规模最大、最稳定、素质最好的团队。其来源包括“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万名教师援藏援疆教育计划”和包括中小学、大学在内的“银龄计划”。此外,还有一些特别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凉山州、怒江州开展的名师试点教学活动。
上述所有国家支持教育的行为都是教育优先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成为可能的关键举措。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在笔者任教的滇西一个州,全州有7000多名教师,只有极少数人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双一流”大学毕业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很多骨干教师都是老中学毕业的。然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这一缺陷必须正视。很多有情怀的高水平教师成为了一些农村学校的希望。虽然每个老师的授课时间有限,但只要接力继续,就会产生无穷的效果。
有鉴于此,国家从今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计划”,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师范院校合作,以“从省到县”的模式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师资。这样,通过特殊岗位计划和上述风险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