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海都会评选“明日小科学家”,鼓励孩子们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但是有人问过这些小科学家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吗?他们进入大学后是如何发展的?今天,在“构建高质量校外教育新格局”主题论坛上,上海市教育协会会长尹直言:“校外教育也要在举办各种活动的基础上,成为探索育人规律的基地。”
与会专家表示,为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校外教育要永不停息地探索,在质量和同质化上思考突破,在技能赋能上渗透人文关怀,在与时俱进中形成更加科学、健康、和谐的生态链。
为更积极响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校外服务需求,更精准地指导和监督本市校外教育单位,论坛上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质量评估中心”)。
市教委副主任倪敏静、市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薛、市科委主任共同为“质量评价中心”揭牌。
校外教育让学生的幸福感多元化
在上海少年宫学习戏剧表演,被选为《黑猫警长》动画片配音……如今,在公司董事长张泉灵回忆起这些童年校外教育经历后,青少年们依然充满了幸福感。在她看来,这些都为她将来走向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的校外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市教委体卫艺术处处长陈华介绍,目前,上海市16区教育系统共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科学站等20多个,教职工2000余人。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在上海,各种课外教育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给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近年来,上海科技馆完成了676个原创STEAM课件的开发,推出了14万多场高水平教育活动,开放了1500多个在线学习资源,与251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主任郑云华介绍,目前,少年宫每年开展100多项兴趣小组活动,直接服务4万名学生,开展主题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300多项,覆盖近50万人次。小伙伴艺术团每年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和对外交流活动100余场,线上线下总观众达200多万人次。
打通校内外教育边界,满足更多学生需求
上海校外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与人们对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渴求还有较大差距。
尹表示,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和泛在性学习屡见不鲜,形式学习与碎片化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还有程序知识和认知知识。学习方法也需要“情境化”,强调体验。
上海很多学校和场馆都开始探索校内外教育的边界。自2005年起,中福汇少年宫与浦江镇、静安寺街道、新江湾城街道、江宁街道共建“三公里社区课外教育活动圈”。新江湾城教学点自2016年开业以来,仅教学点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100多批次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同行。
“鼓励校外教育进社区、进岗位、进场馆,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表示,如果长宁学生进入社区,他们会进行
上海同济黄埔设计创意中学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素质。张咏梅校长表示,由于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一时无法满足课程的需求,学校打开了“边界”,寻求和依靠各种校外教育资源来帮助课程的实施
。学校与“设计丰收”——崇明岛可持续社区项目、珍贵塑料——可持续材料使用研究团队、赫尔辛基都市区再利用中心教育团队等国内外其他合作组织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场景学习”提供帮助。让校外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枢纽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变革,如今,上海21家区级校外教育单位已从“低成本收费”转变为“公益性免费”学生培训,从“单一阵地式学生培训”转变为“以指导、管理、研究、服务为主的综合型”校外教育单位,逐步构建了一个具有上海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综合立体的校外教育体系”。

尹后庆说,上海校外教育应该运用新技术,创立新的教育模式,探索育人规律。同时,要让校外教育单位协调社会力量,汇聚教育资源,成为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枢纽。
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任蒋东一直思考,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改变教育模式,为校外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校外教育的专业与普惠结合、灵活与共享并济。
蒋东说,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构建校外数字化课程体系,增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目前,虹口区以人工智能项目为试点,开发了《机器人,开启智能未来》数字化课程,同时,出版了配套纸质教程,以求开拓机器人学习的创新途径。“打造融合共享的数字化课程体系、竞赛活动体系以及校外教育评价体系,我们需不断尝试。”蒋东说。
作者:张鹏
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