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博众投资带人炒股 股市在线博众投资刘冰

最近一直在追《大决战》,碰巧看到很多朋友对这部电视剧有很大的意见。你说的有道理,但直接归结为烂片是不公平的。

《大决战》并非巧合,因为前面有一座高山。电影版利用最好的时间和地点,几乎用尽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拍摄,堪称中国战争片的天花板。这相当于很多年后,有人又要拍陈独秀父子了。请多关注演技比较好的演员。大家还是会先入为主,认为《觉醒年代》的陈延年和陈乔年是不可替代的。

更何况电视剧版《大决战》和电影版《大决战》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

历史的伤口不可避免,但总的来说,《大决战》是一部有理想、有健康趋势的电视剧。

毛泽东离开延安时说:“共产党的宝箱里装的不是财富,而是人心。'

“人心”是《大决战》想要阐述的主题之一。

抗日战争结束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无论在武装力量还是群众基础上都强于共产党。

但短短几年,江山易手。因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本质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以毛泽东和蒋介石要争取的未来完全是两个方向。

为了表达“大众支持”的主题,这部剧有很多微妙的对比。

陈布雷和蒋介石谈国民党内部的各种腐败:学校的桌椅板凳都卖完了,徐州银行被各单位抢走了。谁是叛徒,谁不是叛徒,都可以用钱解决。一旦分配不均,就会杀人.

张治中提醒蒋介石,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国民党的声誉,破坏了法治,也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但蒋介石仍然认为这些不是主要矛盾,当务之急是先解决共产党。

张治中想再劝,蒋介石直接不耐烦了:“你说得够多了!”

另一方面,每次毛泽东心烦的时候,他都会去李老汉的花园看看,和他的家乡聊聊天。

毛泽东随意蹲在田埂旁,为李老汉点了一支烟,询问地里的收成。

李老汉谈了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上帝管不了的事,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毛泽东听后松了口气,露出了笑容。

这是毛泽东智慧的源泉,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这不是政客的作秀,也不是帝王的怜悯。真的是与群众站在一起,共同生活。

这样,与工农息息相关的中国共产党,还能牺牲人民的利益,养活贪婪的官员来收买他们的忠诚吗?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为了营造繁荣的气氛,南京官员连夜派人重新粉刷了路边的街道,精心挑选了一批人,并站在道路两旁加油鼓劲


陈布雷不敢相信,都城南京的老百姓们对"大总统"的回归无动于衷,就连欢迎的人都是挑出来的,眼前的景象,竟然是假的。


张治中一针见血:"这些民众,代表不了全体国民。现在的国民,已经被民生之凋敝所累,已经不可能站出来欢呼了。"


画面一转,宋美龄带人捧着一束红玫瑰,走进了原来蒋介石的办公室。


办公室之中原本放着的一座钟不见了,侍从人员专门找来一台一模一样的,只是指针颜色不同,宋美龄让人将这座钟送走,直接换上玫瑰花。这里要说到一个细节,历史上宋美龄对象征着西方浪漫的玫瑰花的确是非常钟情的。


蒋介石回来之后,对宋美龄换花之事非常满意。


从两人的对话之中可以知道,这座钟是冈村送的。


而"冈村"这个姓,很容易让人想到"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此人,是抗战时期侵略中国的魁首,罪大恶极,是众所皆知的战犯。抗战胜利后,冈村宁次一直在协助国军受降和抢地盘,何应钦指出:"我国境内当有日军一百零九万人,如骤将冈村列入罪犯,公开发表,对于缴械事宜恐有影响也。"


最后,冈村宁次以及几十名日本重要战犯,都被蒋介石亲笔划去了。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又发表了讲话:"我中国同胞们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


一座日本人送的钟,背后却是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贼鼠行径。


宋美龄将这座钟换走,提醒蒋介石应该扔掉从前的"包袱"。蒋介石说:"鲜花好,花常开常新,中华民国是该有新气象了。外寇被打跑了,下面要对付的是内贼。"


蒋介石看不到眼前百姓的"多艰",他和宋美龄所谓的"新世界"从没有考虑过民众。


在他看来,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消失,中国就能换新天,却不知此时的国民党根基已朽,即将走向颓势。


相比于国民党的表面功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从未解放过"的东北之时,群众问题暴露无遗。


老乡们聚在路边,笑着讽刺咱们的军队是"叫花子",引来排长武雄关的不平。


在东北的穷苦老百姓们看来,日本人也好,汉奸也好,军阀也也罢,本质上都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他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土改队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之时,即便摆上足够的粮食米面,他们都只敢让自己的孩子来吃,自己则躲在地主那里喝稀粥。


也许曾经也有人尝试过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但始终无法动摇他们被剥削的地位,这些"好心人"给了他们的一时的口粮,却无法改变他们世世代代被人剥削的命运。


更何况这样一群穿着破军服的军队,老百姓们对他们本来就不抱有什么希望,甚至相信了地主的话,觉得他们是土匪。


"是富人养活了穷人!"那些国民党的老兵们,口口声声说着要认命的话,他们已经参加了数场战斗,还认定了穷人没了富人是活不下去的。


这个场景,正说明乡亲们已经麻木了,失望透了。


只是他们真的没有想到,这群土改队的同志真的会为他们争取属于自己的田地。而蒋介石在知道了共产党正在实行土改之后,并没有反思和觉悟,他所做的措施就是将刚得到土地的农民再度从土地上赶走,摧毁他们的信心。


一边是被老百姓们戏称"抢钱抢房抢女人"的国民党官员,一边是打着火把半夜帮着老乡找孩子的共产党基层干部。


这些小细节,渐渐拆分了蒋家王朝的基石,也充分说明了民心所向,才是光明正道。


除了"民心",这部剧的另一个主题——共产党到底是怎样的。


剧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毛泽东给周恩来打电话,告诉他李老汉的园子里的大白菜熟了,收成很好,让他赶紧回来包饺子吃。


监听他们通话的特务组织立刻将这段话记录下来,并且找了好几个专家研究,最后给蒋介石送上了一则情报:分析"李老汉"应该是代表着某个战区,"菜园子"是某支部队的番号,"包饺子"意思是共产党要进行一场大型的军事行动,而"大白菜"就是指的国民党未知的某支部队。


蒋介石听后勃然大怒,斥责特务小组的工作做的不够全面,全是模棱两可的猜测。


而另一边,周恩来已经回来了,几位领导人像一大家子兄弟一样一边聊着一边包大白菜饺子吃。


周恩来见毛泽东包的饺子实在不成形,干脆将他支开劝他抽烟去,毛泽东笑呵呵地端着饺子去了。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历史上毛泽东的确不爱吃饺子,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吃饺子。一个不爱吃饺子的领导人,对包饺子自然不会多擅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和同志们一起享受这次"饺子大餐"。


而反观蒋介石和将领们的庆功宴,在豪华的宴会厅,点着蜡烛,吃着牛排西餐,蒋介石坐在主位,看起来其乐融融,却充满着猜忌、拘谨和疏离。


这两个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原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的一篇回忆录。


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几乎已经确定,郑洞国率部被困长春,四周围着的都是解放军。六十军已经起义投诚,杜聿明打电话说派个直升机来接他走,他回绝了。


郑洞国后来发现,身边不少亲信幕僚和卫兵都是共产党的人,副参谋长劝他投诚。


他心有不甘,肖劲光、肖华请他吃饭,问他以后的打算,他说气话:"一不去广播,二不去参加公开的宴会。"两位将军欣然允诺,只让他休整好了能为人民做点事。


郑洞国在军区招待所一待就是一年多,后来聂荣臻和周恩来请他吃饭,郑洞国终于开始放下敌意和戒备。


1954年,毛泽东下请帖给郑洞国,想要在中南海宴请他。


郑洞国很紧张,那天还迟到了几分钟。


一到场,毛泽东就迎过来跟他握手、寒暄、让座。坐定之后,毛泽东就近拿了根香烟,问郑洞国抽不抽烟,郑洞国说"抽",毛泽东就站起身弯腰给郑洞国点了烟。


郑洞国在回忆录之中写道:"他是那样随和、亲切、彬彬有礼,毫无国民党当官的那种令人生畏,讨厌的傲慢派头。在国民党阵营里20多年,上自蒋介石,下至我的若干上级,谁曾如此待我!"


很多电视剧之中都会刻意从吃穿住行上去表现毛泽东和诸位领导人的清贫,而《大决战》小小的一顿饺子,将一代领袖的艰苦奋斗与亲和民主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官,而是朴实的人民公仆。这是郑洞国的感慨,也是这部电视剧在对中共领导人生活细节刻画之时,所想要表达出来的。


什么是共产党?抛开已经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老领导们,从"小人物"的身上,似乎更加清晰。


梁士英是小沟县里穷人家的长子,土改之后和村子里很多青壮年一样,都想要参军,在解放军招兵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但参军是要有条件的,年龄太小不行,家中劳动力缺乏、没有子女给老人养老的也不行。梁士英躲在人群里,扯谎说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


被土改工作队队长王翠云揪出来之后,他很不服气,就是想要当兵。他对王翠云说:"我要帮天下所有的爹看好地。"


这句话,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口,因为他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军纪严明,理解了他们是真的为人民群众翻身做主而战斗着。


他没有真正学习过"为人民服务",只是用最直白的话表达出内心真正的理想。


从国民党部队改编过来的王福民和房天静,他们的原排长武雄关是一位英勇的烈士,在战场上,他带领的这支由国民党老兵改编过来的九连,他欲以自己的牺牲唤醒他们。


而王福民和房天静的思想一直很混乱,他们想要逃离军队,纪律涣散,扰乱军心,在指导员组织的"诉苦运动"之中才理解了,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应该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战斗。


在三保临江战役之中,王福民为了掩护房天静中枪,他牺牲之时询问房天静,自己是不是很像武排长,并且希望房天静能够一直跟着党走下去。


乔三本是一名国民党士兵,没有什么抱负,参军的愿望就是能拿些军饷来养活母亲和妹妹们。


他心里总想着赚够了钱可以回去,也抱怨国民党军饷越来越少,在敌军完全是混日子的态度。


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保命更重要,后来听说老家出了事儿,他不能混下去了,赶紧实施了逃跑的计划。


亲人被逼死的噩耗让他没有了任何惧怕,绑架了当地的地主之后,他还能悠然自若地吃肉。成了杀人犯的他,后来加入了我方的阵营之中,就是想要讨口饭吃。


他找到了新的生存法则:喊声最高,躲得最远。


他原本以为在共产党的队伍之中可以继续混日子,只是没有想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身边每一个人都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乔三本后悔不已。


在攻打白老户屯之时,乔三本曾经询问过:"共产党啥材料做的?都不怕死吗?"他再次当了逃兵。


一直到他在一个小村之中,看到王翠云。


乔三本曾亲眼目睹了武排长壮烈牺牲的情景,也看到武排长的未婚妻王翠云将他背下战场的踉跄背影。


同样是失去了至亲的人,他现在沦落至此,苟且偷生,而王翠云为什么还能保持着如此高的工作热情。


让他更不能理解的是,这些老百姓为了支援前线,把自家的门板棺材板都拆了下来。


乔三本看着王翠云在扛木板,本来就心怀愧疚的他马上上前去帮忙。


他原本逃离的计划已经成功了,却在这一时刻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作"好人"。


他曾两次入伍,一次为了利益,一次为了躲命债,只有这一次是他主动要求的,重新回到了他原本定义为"疯子"的队伍之中去。


林彪说:"我们就像是一颗饱满结实的种子,只要给时间,不管多么贫瘠的土地,假以时日都能结出最好的果实来。"


也许从见到武雄关牺牲之时,身在敌营之中的乔三本心中已经发了一枚小小的芽儿。


王福民、房天静和乔三本都曾是逃兵,都曾对指导员的教导不屑一顾。但他们的本心是善良的,王福民和房天静相依为命,生活上相互照顾,战场上也愿意为了对方去死;乔三本为了母亲可以豁出命去,看到国民党的上级抢夺老百姓的财物之时,也想要阻止,却遭来一顿毒打……


这些小人物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之中,他们认识有限,无法对未来做出精准的判断,只能根据自己的本心,去辨别是非黑白,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活着,为家人活着,也能为理想而赴死。


有人说这部剧没有鸿篇巨制,没有把领导人的魄力和运筹帷幄彻底表现出来,也有人嫌弃剧情之中描写小人物的篇幅太多了,剧情太拖沓。


我倒是觉得导演是在尽力给每一个人物灌注完整的性格和情感,让每个人的革命故事都有始有终,无论他是将帅,还是一个士兵。


除了这两大主题,剧中还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情节。


武雄关和王翠云的爱情被人骂作多余,却少有人说韩先楚和朱瑞两位将领的友谊。两人一见面就要打嘴仗,一谈到正事搭档默契,相互信任,一同攻下了义县。


"我就信你,打锦州的时候,天雷地火你都能给整来。"这句话言犹在耳,朱瑞就牺牲在了韩先楚的面前,韩先楚根本来不及阻止。


虽然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还是忍不住揪心难过。


朱瑞牺牲后,部队和战友们整理遗物之时发现了他一封未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信中希望家人能够响应解放区土改的号召,将田地主动分给农民。


《大决战》才播到一小半,耐不住考究的细节不少,耐人寻味的情节和让人感动的人物也很多,总体来说还是在预期之内的,希望下面能看到更加精彩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