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点子 海宁创新创业大赛

在过去的一年里,13000名大学生涌入海宁。

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背后是什么?是人才工作的深化,是人才“磁场效应”的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成绩喜人。1.3万名进口大学生中,非本地大学生占进口学生总数的70%以上,90后大学生占进口学生总数的70%以上;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80%,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约占总数的80%。

“抢抓高素质年轻人,抢抓城市未来。”在海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这句话得到了一步步的印证。

近年来,海宁坚定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力保障人才专项投入,着力打造生态最优的人才发展城市。一是主动出击,引领人才聚集;一成就,激活天赋泉水。

一份成绩单非常醒目:去年全市财政人才工作投入3.5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的3.51%;全年新引进顶尖合作人才8人,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25人,新增省级高端人才21人,入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31个;新增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奖项1个,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6家,总数772家,排名嘉兴第一;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半导体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首届长三角半导体海宁清华校友高峰论坛。

改革引领 抓统筹建机制

“人才”二字,笔画不多,是竞争的基础,是转型的关键,是一座城市的动力之源。对于发展中的海宁来说,没有比现在更渴的时候了。

计划发展,优先发展人才!这么多大学生的涌入和“211”目标的成功实现,说明海宁走对了——

2017年发布《中共海宁市委、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的若干意见》,被誉为海宁历史上最有力的人才政策。2018年引进《关于促进大学生来海宁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海宁工作创业。2019年策划了“人才新政2.0”版本,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和人才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以机制和政策促活力,只是海宁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一。

去年,海宁率先实施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招录名单》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了近3000名高层次人才报名,其中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的毕业生。

“海宁的人才引进政策很有诚意。一个地方重视人才引进,说明其经济非常活跃,发展前景广阔。”在面试现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罗凯解释了高层次人才选择海宁的原因。

不仅是地区,还有一切。此外,海宁还注重系统推进、分级分类服务,打造相互衔接、分步配备的人才队伍。

去年实施民营企业家人才成长帮扶工程,重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启动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技能人才315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0人。加强“海宁园丁”培养,岳红花卉等5家公司成功创建省级优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世界园林大会永久落户长安花卉小镇。组建城乡社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班,1人入选全国百名社工,新增全国持证社工497人,累计持证社工3269人,位居嘉兴第一。

(9501.1

在2017年,海宁就将泛半导体产业作为培育重点,主攻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领域两个方向,并延伸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产业,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泛半导体产业被誉为世纪黄金产业,也是当前海宁正着力开拓的新‘蓝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比赛,可以吸引半导体产业领域专家来海宁创新创业,进一步扩充区域产业链条,支撑海宁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人才聚合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


组织人才开展技能竞赛。


举办此次赛事,海宁收获颇丰。12个获奖项目中,“无线充电系统项目”“磁悬浮输送模块项目”等多个优秀项目与海宁各大半导体产业平台签约。


近年来,海宁牢牢把握“资智”对接这个重点,加大以赛引才力度,深化“民资+海智”人才引育模式。


过去一年,举办浙大校友创业大赛总决赛等10场赛事活动,评选产生优质人才项目81个,已落地35个。全年累计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次,各类金融投资机构、本地企业650余家次,储备了一大批优质人才项目。


那么,如何实现资金注入与人才配备的落地?


海宁以搭建一座资智对接的“桥”作为入口。积极组织企业赴各地参加人才交流、项目路演、引才考察等活动,促进资智有效嫁接,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功与企业达成入职意向。


同时,瞄准产业链核心补强人才链,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双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100余次,技术交易总额达5亿元。


吸引人才参加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


抓住机遇 优平台兴产业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融杭接沪”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大学生们大呼“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海宁去”“回到家乡海宁去”成为新风尚,海宁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下,海宁有什么吸引着他们?仅仅是地理优势吗?不。


悄然间,一批发展路径清晰的新兴产业迅速起势!尤其是在半导体产业,百亿项目、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为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比如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基地,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引进了92名硕博高层次人才。


其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海宁在平台建设上做出的努力。


——导入高校院所平台。深化与浙江大学全面战略合作,高起点谋划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和国际科创城。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先进半导体封装测试示范产线”正式启用,中科院微电所海宁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建设科创孵化平台。以鹃湖国际科技城为重点,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马桥分中心建设,着力打造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构建“公共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创业中心+企业研发平台”的多层次创新生态圈。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海宁皮革时尚产业、家纺产业两个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拓展域外飞地平台。沪杭“人才飞地”首批10个项目入驻,新建的两个“飞地”即将投入使用,深圳“飞地”达成协议。聘任海外引才大使,优化海外孵化器运营模式,政企联合打造墨尔本、硅谷两个创新中心,组织3场海外学子路演活动,实地考察海宁创业创新环境。


为人才建设学校。


保障服务 解难题优生态


如何关怀人才?墨子云: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从资金支持到平台建设,从“店小二”精神到“保姆式”服务,海宁在为人才贴心服务的道路上做出大量探索,着力打造人才“后一生态”。


去年底,海宁校地合作“海纳郡”国际人才社区项目举行开工典礼和奠基仪式。这是海宁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的新平台,更是海宁深化校地合作,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其优美的居住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接轨国际的生活配套,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人才,都能在此找到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


是了,海宁就是无数追梦人的摇篮,让他们身心俱安。这份“安全感”不仅源于一个温馨的港湾,还源于贴心的服务。


引进一人,服务一家。海宁充分发挥“红船服务”海宁联盟作用,全面推行“人才绿卡”,组织开展优秀人才健康体检和疗休养活动。同时,延伸服务人才家庭,协助了17名人才子女就学,3名家属就业。


落地一个,服务一生。海宁加强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上线中小企业娘家人公共服务平台,明确“一企业一专员”,协助解决人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市场等困难。


部门人员服务人才。


构建一池,服务一批。海宁探索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互补的科技金融“风险池”,设立“潮城人才创业贷”,首笔贷款成功拨付。帮助纳鼎光电等数十家企业对接金融机构,佳海新材料等5家领军人才企业获得科技金融支持,全年拨付各类人才奖励资金1.55亿元。


而这,也是大学生们选择海宁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未来。


人才公寓为人才举办活动。


未来,海宁将与更多人才并肩起航,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潮城求学、创业、扎根,让各类人才“来了海宁就不想走”“来了海宁就是海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