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案例,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村民访谈

近日,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的大柳草原,绿草如茵,一望无际。(数据图片)

立足资源禀赋,扬长避短,“以变取胜”

好风景能变成好“钱景”,这是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但是如何“改变”是一门科学。

位于滁州市南桥区柳镇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滁州乃至华东“西双版纳”之称,风景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森林公园附近的曲亭村休闲农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村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从事休闲农业。去年村集体收入50万元,进入经济强村行列。村民的收入也是全镇数一数二的。”市委书记陈介绍。

为什么这个村子的产业蒸蒸日上?陈认为,主要原因是找准了优势,做出特色。“依托皇甫山森林公园民宿观光;金家溪地势起伏,夏季水资源丰富,漂流时容易溅起水花;曲亭村是漳州贡菊的产地,所以村民搞观光带动销售;金梨在这里远近闻名,依托1800多亩梨园举办梨花节和采摘节。这四大业态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竞争力。”陈对说道。

同样位于大柳镇的横塘村,没有聚在一起建民宿,而是另辟蹊径,打造集农业采摘、餐饮、民宿、体育活动、科普教育、救援演练于一体的综合性亲子农场项目。“这是因为横塘村拥有华东地区唯一的原生态天然草原,达流草原——片,面积8000多亩,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资源优势。”陈对说道。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村庄掌握了“变”的技巧。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突破1.6万家,综合营业收入650亿元,接待游客1.5亿人次,从业人员70万人,带动59.5万户增收。“要‘变’,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主格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李俊认为,从目前做得好的乡镇来看,他们都在努力避免同质化,走个性化、差异化路线,扬长避短,强化核心竞争力。

“部分投资者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缺乏深入研究,定位不准、盲目竞争是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该县在规划时强调错位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独特的局面。”肥东县农业农村局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马告诉记者,比如,在东部山区,规划依托风景名胜古迹和森林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游憩带;沿滇中路交通线,依托大面积水生蔬菜打造亲水、采摘体验农业;沿着石场路,利用春天的油菜田和秋天的金色稻田景点,构筑休闲乡村游的精品线路。

“我们绝不能盲目攀比,简单模仿。它经营蓝莓园,我也经营蓝莓园。我也给人盖房子,所以成功率不高。”李俊建议,在做商业规划时要创新思路、开阔视野,不要拘泥于采摘、民宿等个别领域,可以拓展“农”文化、教育、旅游、医疗等特色内容,催生创意农业、民宿服务、农业科普等新的商业形态。“像惠州B&B、艺术家村、乡村度假庄园和酒店、科技教育农业园、文化创意农业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体育公园等。这些新业态有个性、有创意,经营效益可观。”李俊说。

最近游客在金家溪森林漂流游玩

在横塘村,在建的亲子农场项目由滁州冒险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但村集体深度参与。“冒险旅行提供了所有的资金。横塘村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与周冲集团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公共基础设施共享项目,按年运营分红。”陈算了一笔账:按照这个模式,如果冒险亲子农场项目年收入100万元,横塘村可以赚20万元,按照20万元的比例分配,村民平均分摊16万元,横塘村集体收入4万元。

很多村干部反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这正是农村最缺乏的。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董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机制,既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使其有稳定的盈利空间,又让村集体和村民深度参与,共同发展。

:15px;">社会资本的引入,让一些体量比较大的项目得以落地实施,这些项目以三产切入,往往能带动一产和二产,反过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在种养、加工、务工等各个环节带动农户。


“如果项目不能给村民带来收益,与村集体割裂,那么我们认为项目也无法持续发展。”谢平是奥瑞旗度假山庄的运营方负责人。山庄位于肥东县包公社区,2012年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山庄带动农户开展富硒鸡标准化生态养殖,带动农户102户,年均出笼土鸡30万只,土鸡蛋400万枚,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养殖收入,还能通过合作社进行二次分红,每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山庄能稳定运营10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与村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谢平深有感触地说。


在巢湖,三瓜公社走得更远,这个项目与当地村庄有机融合,不仅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而且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


董仁泉介绍,三瓜小镇建设是对空心贫困村进行乡村修复,不拆房子不砍树,保持村庄肌理,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复垦,对水系进行修复。将村庄和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乐园。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社,利用“互联网+三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盘活了乡村资源,让乡村再次焕发出生命力。如今,三瓜公社小镇已入驻企业90家左右,吸纳就业2000人,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


“村集体和村民不能成为乡村旅游旁观者,要从发展中受益。”董仁泉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农村,利用农业资源,与农民深度融合,要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运营。通过完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公司+协会”等模式,把村集体和村民“嵌入”产业链。


解决用地和资金“痛点” 打造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南谯区靠近南京,被许多南京市民看作“后花园”,在节假日前来游玩。 “南京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源地,游客们对我们的风光、环境和特产都很喜欢,但也反映我们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水平也有欠缺。这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提高的。”南谯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普遍配套设施薄弱,一些乡村道路、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与苏浙一带相比,我省的休闲农业相对落后,业态不够丰富,品质不高,大部分只能提供采摘、农家菜等服务,住宿条件也满足不了中高端消费需求。”李军建议要加强规划提升和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高端项目少,产业升级慢。业内人士表示这与“用地”和“融资”两个瓶颈问题息息相关。“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投资者不敢加大投入,应在坚持耕地红线前提下,更科学地调配建设用地指标。另一方面,由于融资渠道少,政府扶持资金不够,企业投入后劲也不足,多数农业休闲产业规模小、投入少、品位低。 ”马宜文反映。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园区)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3亿人次。“下一步将着力引导休闲农业依规发展,转型升级。 ”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杨亚明表示,特别是针对用地和资金两个“痛点”,会积极协调努力破解用地难、用地贵问题。加强与银行合作,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杨亚明表示,我省还将继续结合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园区创建,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规范经营管理,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农民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带动产业升级。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