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在陕西省Xi长安区王渠街道,皇甫村背靠沈河高原,面朝碧河滩,也就是作家刘清《创业史》中的“蛤蟆滩”。向南看沈河塬,塬川河山融为一体,树木繁茂的蛤蟆滩风景优美。在这里,刘清生活了14年,与当地人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工作,围绕着她收集故事,创作了《经典史诗》《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蛤蟆滩人的骄傲与艰辛。如今,蛤蟆滩大变样,皇甫村乃至长安区都有了新的“英雄”,讲述着新的故事,书写着新的创业史。
有风景有前景
4月21日,在皇甫村的村道上,几个唠唠叨叨的老人看见村委会主任李波,直接拉着他说:“波波,这坡下搭凉亭不好。亭子要建在斜坡上,站在亭子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沙滩。”看着几位老人期待的样子,李博想了想。在亭子里眺望蛤蟆滩的美景,不仅可以实现亭子的使用价值,还可以实现景观的美化。“是的,就听你叔叔的话,建在坡顶上。”李波热情地回答道。
在皇甫村,46岁的李波已经不年轻了,但村里年纪较大的村民还是像他小时候一样叫他“波波”。“没有架子,人谦虚,叹一口气,听一听。”老人们的赞美是直白的。
“村里的景观创作就是听取长辈的意见。”李波说,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保持乡村原有风貌很有帮助。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把皇甫村的景观变成“钱景”。李波表示,按照“尊重自然美,突出现代美”的原则,今年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在景观打造上减少“水泥味”,增加“土气”,努力把皇甫村的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刘清可以融入人民,向群众学习。作为皇甫村人,应该以刘清为榜样,放开身体,听取群众意见。”李波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带动大家开发民宿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民俗园林、民俗风情街区,再现《创业史》望曲照相馆、蔡霞酒家等经典场景,吸引游客来此休闲、住宿、购物,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让皇甫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自家门口挣钱,过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出门就是上班
董婷是Xi长安区住建部保卫处的一名普通干部。她的日常工作是往返单位和施工现场,检查施工安全,并做好现场记录。在上下班的路上,她会在车里听歌放松心情,但从今年开始,她发现了比听歌更有意义的事情。
4月10日,完成工作的董婷开车回家,突然感觉自己的车陷下去了。她赶紧靠边停车,下来查看路中间有一个5平米的洼地。“当时,抑郁症并不太严重。如果继续被过往车辆碾压,情况肯定会变得更糟。”发现问题的董婷迅速拍照,并立即上传到工作组。不到5分钟,市政工作人员回复“收到”。
晚上,市政工作人员连夜包围了大楼,检查了问题,修复了导致凹陷的漏水管道,并平整了路面.第二天中午2点,路面恢复平整。
上班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果有问题,会及时发现。如果发现问题,会尽快有人解决。如今,在长安区,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成为“外出即上班”的践行者。
在都渠街道,党员干部将特别关注人居环境、大气治理、除恶务尽、安全生产、河流污染等问题
通过“看、拍、听”三种方式,党员干部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事后解决问题转变为事前发现问题。干部作风历练,各项事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称赞党和政府。
15px;">“柳青把群众事情记心间,努力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我们党员要勇当先锋,出门就上班。”董婷认真地说。在长安区,一场学柳青、转作风的改革实践,在这些小事当中得到生动展示。
带领村民建花园
“来,进屋里坐。”在王莽街道韦兆南村,老人王玉翠看到记者透过花墙,盯着她家院子里的景致看得挪不开脚,忙招呼大家进屋坐坐。
院子里的景色错落有致。墙根下高低不同的彩叶树围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庭院假山上还有流水。王玉翠说,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晨练,从自家门口一直走到村口,就像在花园里穿行。
“长久的好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韦兆南村党支部书记金团利介绍,去年的“清洁乡村”行动让大家看到变化,整洁的环境成为每一个村民的生活福利。今年,长安区全面推进的“花园乡村”建设,是对“清洁乡村”的再提升,广大干部群众都主动参与,一起动手美化村容村貌,营造出“干部带头做表率,发动群众广参与”的氛围。如今,韦兆南村像王玉翠家一样的美丽庭院就有30多家。
“柳青一个大作家都能跟群众同吃同劳动,咱是群众选出来的公仆,更要干在前,吃苦在前,带领大家把花园乡村建起来,让生活富起来。”现在村里成立了盆景合作社,承包了村民30多亩地,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上万元,是韦兆南村产业致富的新希望。
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8年12月,长安区在全区领导干部中开展“学柳青、改作风、换脑子”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柳青接地气、能跟老百姓融在一起的创业精神,学习柳青深入群众、扎根人民的为民情怀,强化群众观念,树立务实作风,提振发展精气神,努力实现长安振兴。
“柳青精神是长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好柳青精神,就要从改作风、换脑子做起,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真真正正为全区百万人民做实事、做好事。”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说。
为深度挖掘新时代柳青精神,重温《创业史》时代新内涵,去年以来,长安区全面启动实施“柳青精神传承工程”,策划开展16项主题活动,全力打造党员干部学习柳青精神、加强党性锻炼的大学校,构建社会各界纪念缅怀柳青、传承弘扬柳青精神的大平台。
“当前我们已经形成集文学馆、柳青广场、柳青墓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柳青精神实践传承阵地平台。”长安区区长李娴在采访中说,16项主题活动的逐步开展,将让柳青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
很多党员干部表示,在学习柳青精神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精神食粮和人生感悟,他们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为实现长安区“三三三”战略(建设“三园”、创建“三区”、建成“三都”)凝聚磅礴动力,为叫响“千年古都美好长安”品牌,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张哲浩光明日报通讯员杨丹)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