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丹星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近50%,每千人有3名护士。每千人口护士比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水平,但我国这一水平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一般每1000人中有10名左右的护士,瑞士的每1000人中护士比例是全球最高的,达到了18名。
有400万护士,面对近14亿人口和4000多万残疾、部分残疾和痴呆的老年人。相关的挑战可想而知。对于4000多万需要专业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的老年人,按照1: 4的护理比例,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400万护士显然难以满足相关需求。根据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将有4.7名注册护士,我国护士培训必须加快。
除了护士短缺,中国护理行业还面临其他挑战。首先,护士资源配置错位明显。护士的就业对象多为城市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很少有人愿意下沉到基层。护理人才配置应该是“正三角”,基层最多,区域次之,大型医院最少,但目前的情况几乎是“倒三角”。其次,护理人才结构较差。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全民健康工作的国家目标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也要相应调整。迫切需要从医院护理向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转变,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作为发展方向。第三,护理相关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包括护理人才在内的长期护理团队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培养方向、培养目标、阶段性任务和实施方案等都要更加明确。
因此,我国护理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在就业导向上,护理资源愿意也能够下沉。虽然每千人口的护士比例很重要,但其实资源配置在哪里更重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球领先的英国,鼓励护士下沉到基层,促进国家卫生目标的平衡;观念转变方面,社会要更加尊重护理职业,让护理职业有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和含金量;在体制机制上,让更多护理人才有更广阔的职业流动空间、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更有保障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提升路径;在社会协调方面,护理人员越是紧缺,就要使用更多的专业资源,辅助工作可以通过全民参与、多方协调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