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3千元在家办厂,五金小作坊致富项目

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欧洲、美洲和东南亚.刚进昆宏工具车间时,记者被一把超大的锯片吸引住了。“这是我们工厂的新产品,直径4.6米。目前,我们家可以在中国生产。”坤宏工具总经理沈如凯表示,锯片越大,生产工艺越复杂,要求越高。大直径锯片主要用于采矿,可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小作坊自产自销

创始人挑着担子卖全国

坤宏工具是河东区一家专业生产圆锯片的民营企业。它的起步与改革开放和河东五金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五金城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昆洪。”坤宏工具创始人沈子斌说。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的沈子彬跟随“大军”来到东北。为了吃饱,沈子斌在一个村集体下面的一个铁艺作坊里打工。改革开放后,沈子彬得知家乡发展迅速,于是带着家人回临沂寻找出路。

80年代,河东盛行五金制造加工,可谓“家家铿锵,户户冒烟”。受环境影响,沈子斌拿着刀剪在大城市卖,走了大半个中国。“当时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菜刀剪刀,只有走出去才能卖个好价钱。”走了六年路,沈子斌发现,为了生活方便,家家户户都开始自己打井吃水,市场对压水井的需求变大了。1986年,沈子斌租了一个占地2亩的院子,取名董娇铸造厂,开始生产组装加压水井,由此开始了第一次改造。“生产第一批货后,拿个样品,跑全国市场。”1991年,随着市场的发展,沈子斌在东郊的铸造厂又开始生产水泵。依靠我早年经营的市场,水泵生意如火如荼。然而,1996年,小型私营企业越来越多。由于水泵技术含量低,企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诸多因素促使沈子斌转型。

尝试转型

没钱买新设备买来旧设备自己改

“触摸锯片也是无意的。当时河东有几个。”沈子斌回忆,检查时发现锯片原材料要求很高,原材料来自几大国有钢厂,厂家不多。如果没有,试着做锯片。制作锯片并不像制作菜刀那么简单,但他决定试一试。当时生产锯片的设备很贵。1996年,沈子斌缩减水泵生产规模,加快存量加工,筹集改造资金。“当时的钱只够买二手设备,改造后生产出了锯片。”沈子斌通过改装旧设备,生产出第一把木工锯。“那时候,只要产品合格,就没必要卖。”沈子斌告诉记者,是市场给了他不断提升手艺的机会。1998年,临沂坤宏工具正式成立。

没有一个行业是永恒的。2002年,随着退耕还林、禁伐的实施,木工锯市场逐渐萎缩,坤宏工具再次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这时,熟悉锯片行业的沈子斌决定转型生产金刚石锯片基体。“只有更新技术,改进技术,才有出路。”但是,当时沈子斌刚刚建了一个占地20亩的工厂,没有钱买设备。他借钱买了两件最小的设备。

落后就被淘汰。光脚的坤宏跑着追上了同龄人。“如果你赚了一些钱,你会更新你的设备。如果你必须跑,你就能赶上别人。”沈子斌感慨地说道。2010年,儿子沈如凯接手了沈子斌的大部分工作。这时候的昆洪工具已经相当庞大,年轻的沈如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让我们所有的生产流程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拿出更好的产品。”沈如凯一头扎了进去

什么尺寸和厚度的锯片能耗最低,开采需要什么样的锯片?沈如凯执着于每一个细节。对于采矿来说,锯片尺寸越大,效率越高,能耗越小。沈如凯和他的团队将锯片的直径从3.6米增加。2017年,沈如凯团队专门从钢厂订购了一批5.2米宽的优质钢材,生产出直径4.6米的锯片基体。“钢厂从来没有生产过这么宽的优钢,考虑到它太高了。或者超宽,所以不超过4.6米。”

4.6

米的锯片基体出现后,并没有受到市场的热捧,对此沈如凯却毫不担心。“现在都在讲降能耗、降低污染,我们的锯片有这个优势,相信以后会有它的市场。”得知沈如凯生产出国内最大的锯片基体,有同行来看了好多次,每个步骤都看得很仔细,但是回去就是生产不了。沈如凯告诉记者,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才能让企业保持活力。


在河东区,许许多多像昆宏工具这样的五金企业,从小作坊慢慢成长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背后不仅有河东五金行业发展的身影,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丁振年 王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