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吴海宁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是在《商业评论》编辑部。聊了不到一个小时,对吴海宁创办的图普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有了大致的了解:与大多数创业者选择的“从免费开始,从中小企业做起”的创业路径不同,在竞争激烈的招聘行业,图普从最难的顶级大企业做起,从不做免费产品。
SaaS平台完全基于技术和海量数据,出租给企业,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取人才。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阿特拉斯已经积累了数千万年的销售收入。在100多家企业客户中,有宝马、博世、IBM、招商银行等众多标杆企业,也有阿里巴巴、百度、JD.COM等互联网巨头。甲骨文、思爱普等跨国公司与他们合作,将阿特拉斯产品整合到自己的产品线中,共同开拓中国市场。
从招聘行业来看,Atlas是新进入者,几千万的销售收入没有说服力。但短短两年,就能“俘获”行业标杆企业,并“发掘”国际巨头的信任背书,肯定是了不起的。
汇总白领数据
目前,中国招聘行业竞争激烈。传统招聘网站(51job、智联等。),分类信息平台(如58同城和人民网),垂直分类招聘网站(如Lagou。com)、猎头招聘网站(如hunting。com)和社交招聘平台(如LinkedIn)竞相吸引人才数据,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这种竞争态势一方面激活了招聘市场,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的招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负责招聘的HR来说,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需要登录不同的招聘网站进行人才数据的查找和匹配;然而,在这些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后,通常会收到大量简历,质量参差不齐,不准确。大海捞针筛选合适的人才是一项庞大、繁琐、耗时的工作。
基于招聘行业的现状,吴海宁想到了“聚合”.的概念“我们只需要聚合不同羊圈(招聘渠道)的羊(白领数据),告诉HR哪些羊圈羊适合你的业务。没必要给我们围那么多羊圈。”但从直接推送人才数据,到聚合不同招聘渠道,基于SaaS技术提供平台服务,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客户是否愿意买单。
“泡沫”客户
吴海宁总结,面向企业客户的产品不仅要有好的功能点,还要配备非常好用的工艺。“客户花钱是为了省事,所以你不能让他们花钱,而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去了解如何使用你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与客户交谈,询问他们想要什么,如何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的产品易于使用。”
为了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CTO赵阿敏和他的技术团队扮演了产品经理的角色,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优化流程。
地图集
的第一款产品是名为HRS的招聘流程管理系统;随后,图谱将HRS中的搜索、发布等功能单独拿出来做成一个新产品——Sourcing平台,用于聚合不同招聘渠道的人才数据、一键发布职位信息、即时更新企业人才数据库等。如今,Sourcing平台已经成为连接C端人才(各类招聘渠道)和B端企业客户ATS系统的招聘入口。因为这款产品,图谱成为了Oracle等国际巨头的合作伙伴;再后来,图谱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了微信招聘、mapping、种子简历、虚席等受客户欢迎,又愿意买单的产品。
为了探寻图谱的创新秘籍,我问赵阿民:“如何探求客户的真实诉求?”
赵阿民的回答是“泡”,“就是忘掉自己,和客户长时间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用客户明白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逻辑。
图谱在微信招聘上增加的链条追踪技术,就是源于百世物流提出的一个需求——希望能给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们发红包。乍一听,赵阿民觉得这个需求有点儿俗,但深入探究下去,他们理解了“给粉丝发红包”背后的真实需求——鼓励粉丝转发,为的是能更广泛地传播企业的招聘信息和雇主品牌。
这时候,不一定非得采用发红包的方式,通过跟踪转发链条,利用熟人圈不断扩大微信传播的广度,同样能够达到目的;并且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熟人为企业做信任背书。

保持初心
回顾图谱的创业经历,《商业评论》总结出它的创新秘籍:忘掉自己的经验,深度接触客户,倾听、吸收、总结、变形,挖掘客户痛点和需求背后的真实原因,再一点点完善产品功能——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保持初心,时刻牢记要更好地为企业展现白领价值。
事实上,图谱并非是风平浪静、顺风顺水地发展到今天的。“创业过程中有很多诱惑,把持不住的话,就可能跑偏了方向”。
例如,2015年,B端的SaaS领域异常火爆,HR和CRM是该领域最大的两块蛋糕。图谱歪打正着地处在这个“风口“上。在图谱的产品背后正是基于SaaS平台的各种最先进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聚合搜索,等等。“好几位技术高手离开大公司,加入图谱,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平台上能把这些先进技术很好地产品化,产生价值,”赵阿民说,“但我们在团队里反复强调: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也不能什么高级做什么。技术永远服务于产品,服务于客户需求,要让客户感觉不到技术才是真高级。”
又例如,在资本市场,常能听到某家创业公司会炒作、会忽悠而拿到了不菲的投资,这难免会打搅员工的情绪“我们做得比他们强多了,为什么我们不去说?”吴海宁说:“每到这时候,我们三个创始人就会反复强调要耐住寂寞,专注在产品,让产品说话,让客户说话。”事实证明,炒作概念的竞争对手,不是产品迟迟推不出来,就是客户试用以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图谱的产品。
“如何把持住,不受诱惑?”我问。
吴海宁答:“修心,去掉ego(自我)。要时刻记住,自己干这事儿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显示产品有多先进、故事有多好听、下一轮估值能更高,那我们几个完全没必要这么拼命干。我们真的就是想更好地展现1亿白领的价值,牢记这一初心,就行!”
吴海宁的这番话,再结合图谱的研发历程,让我对“ego”和“初心”有了新的认识:企业家受到诱惑的时候,正是心中的ego无限膨胀之时,然而,外界一切诱惑都只是ego虚幻出来的假象,不会永恒存在。
当初吴海宁决定舍弃职脉“圈羊”模式改为“聚合羊”,正是去掉ego、保持初心的体现——靠自己的能力想要穷尽白领数据,非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因为客户关心的是人才在哪里,“并不在意这羊是不是你的”。
图谱的三位合伙人屡次提到,在与客户交流时,要“忘掉自己,忘记自己有多资深、多有经验”,这就是要去掉心中的ego,装进客户,这样才能真正听取客户需求,做出能解决客户痛点的好产品。
作者简介:葛伟炜,《商业评论》栏目主编。
原文《图谱天下:画出1亿白领的职业图像》
刊登在《商业评论》2016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