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玉婷来自福建三明
“沙县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小吃文化,如今已成为支柱产业。这个过程极其困难。”沙县县委原书记杨振西回忆《澎湃新闻》。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送达出售。本报记者涂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下峁镇渔浜村被誉为“沙县第一小吃村”。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村民为了改变生活经济条件,就开始外出经营小吃,这也成为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
此后,沙县人开始用“四根竹竿一根布,两个煤炉两个锅”,用木槌做扁肉,用鸳鸯锅做面条,用竹竿撑起棚子。不起眼的“沙县小吃”店拔地而起。
“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被生活所迫。”杨振西说。
投资少,见效快
“我以前做沙县小吃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从没想过它能成为支柱产业。”杨振西说。
20世纪90年代初,沙县财政收入每年只有10多亿元,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系统9000多人吃到了财政饭。
改革开放后,沙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并不富裕。外出制作沙县小吃成为改变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沙县的传统小吃有200多种,其中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只有四种:拌面、馄饨、蒸饺、炖罐。原因很简单:——投资少见效快。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县,当地小吃摆上了餐桌。本报记者涂
“普通沙县小吃店投资低。只要买冰箱、空调、灶具、餐具,一家沙县小吃店就成立了。”杨振喜介绍,早年沙县小吃店开业时,每年净赚5万元。在20世纪90年代,这笔钱可以建一所房子。
杨振喜说,他在沙县上任时,致力于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从而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这无形中成为沙县农民外出制作小吃的“原动力”。
做大做强
“过去沙县有些人安于现状,不喜欢出去做事。山区农村最常见的场景是:只要是冬天,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围坐在火堆旁,无事可做。”杨振西回忆到。
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沙县各级党政干部也想尽了办法,最终决定从小康建设工程入手。
2020年11月23日,在王胜彬三明市沙县,沙县小吃的传承人正在制作拌面。本报记者涂
“对农民来说,一生中只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是盖房子,第二是娶老婆。只要抓住这两点,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杨振喜说,沙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运动,旧居拆除,新居待建,但建房所需资金不小,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这无形中迫使他们去外面创业赚钱."杨振西说,他很早就意识到沙县小吃的商业价值,还记得有一年福州举办了一个春季食品展销会。由于当地的财政困难,他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办展览。他灵机一动,运了一卡车盐水鸭干到集市上去卖,但很快就卖完了。
“这次事件的灵感来源是沙县板鸭干很有前景,很快就会成立公司和工厂进行加工销售。”杨振西说。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沙县考察沙县小吃,其中一次是2000年8月8日来到沙县下峁镇长福村,要求以沙县小吃产业为支柱,壮大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杨振西认为,这是沙县小吃做大做强的关键,更坚定了当地全面推广沙菜的决心
如今,沙县小吃业务覆盖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责任编辑:钟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