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问正确的问题,一半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很多HR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老板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虽然大多数老板不懂人力资源管理,但他们确实明白人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正确的问题是:老板为什么不重视人力资源部和HR?
思维方式比工具方法更重要
1.我提出了上面的问题,很多HR人都要骂我:你是说我们的HR不好吗?不允许被批评和否定,这不仅存在于HR,也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但是,只有虚心接受批评和否定,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不提倡批评或否定人,因为这样容易引起矛盾。但是,我提倡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我发现一个现象,越是觉得自己牛逼的人,越是厉害。越是觉得自己有缺点的人,越有能力。一开始我以为那些谦虚的人是在装逼。后来我才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确实是越能干,越觉得自己小,我不能牛逼。我是这样解释这个现象的:当我能力小,眼界低窄,就像井底之蛙,感觉世界就是这样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沾沾自喜。后来有了很棒的技能,发现世界那么大,然后看着原来的自己,觉得幼稚可笑。有了这样的教训,自然不能再幸灾乐祸了。
敢于接受批评和否定,尤其是自我批评和否定,是心智成熟和内心自信的体现。有真本事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会被别人的否定打击,只会发现改进。
第一种思维模式:敢于自我批判和否定。
2.HR在遇到问题时有一个特点,喜欢立即发现或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招不到人,马上就想增加渠道,竞价排名或者到处发招聘广告。“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做。比如招不到人,想想为什么招不到。所有的岗位都还是岗位的一部分,经常或者偶然,面试太少或者素质太低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懒惰,过度依赖经验。同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他们招不到人,有的工资不高,有的渠道不对,有的靠HR本身不努力,不能一概而论。我常说:问对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问题。事实上,我的意思是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找出问题所在。否则,即使我们根据经验做了正确的事情,问题也无法解决。
第二种思维模式:一切追根溯源,先考虑为什么,再考虑什么
3.任何习惯都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上面提到的现象和中国社会长期压制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小时候听父母的,长大了听老师的,工作了听领导的。如果你不服从命令,你经常会被贴上叛逆和不听话的标签。久而久之,大多数人都形成了随大流的思维模式。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比如老板说要招五个人。为什么不问问老板招人的原因?是否有必要招聘,不仅仅是老板说的。为什么要五个?也许两个能满足需求,也许五个不够。有人说,你真棒。和你的老板作对,等着被解雇。相反,按老板说的做的HR,往往容易被炒鱿鱼。因为在老板看来,HR只是一个执行工具,不能帮他分担管理工作,只能执行命令。执行工具的可替换性很高,所以很容易被解雇。
独立思考就是勇气。很多人可以对事情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只能作为局外人。很少有人能为自己的不同意见负责。比如HR认为实施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提高公司的效率。但是有几个HR敢跟老板说我坚持绩效管理,坚信会提高公司效率。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愿意赔偿公司的经济损失并引咎辞职。我想很多人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提出意见的时候只是局外人,坚持意见的时候就变成了局内人。要被重视,不要做局外人。为了安全起见,不要做内鬼。
第三种思维模式:独立思考,明白权力和责任永远是一致的
4.大部分HR工作都很勤奋,我也被下属感动过。我不提倡加班,但我以前的下属经常自觉加班,因为不加班就完成不了任务。但是,我不提倡靠执行上的努力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这有点令人困惑。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因为信息量大,薪资专员每个月要花一周时间,每天都要加班。别人和她自己都会被这种勤奋所感动,这会促使她继续努力。但是,为什么不花时间思考如何改进会计流程和方法,将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一天呢?因为,思考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情。勤奋只是重复,没有思考。而且,时间缩短到1天后,其他人
还会认为自己工作量不饱和了呢!这就是执行上的勤奋,思考上的懒惰。这种思维模式对员工本人和企业都有害。员工觉得自己很勤奋,结果公司不加薪,跳槽没人要。企业觉得员工很勤奋,结果效率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差。
第四个思维模式:不要用勤奋感动自己,用成绩感动自己
5、HR大概是最喜欢谈专业和规范的职业,似乎不专业不规范就不好,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走入了一个误区。举例:一个绩效经理告诉你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考核工具有KPI、360、BSC等等,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制定目标和绩效反馈。你听得恍然大悟,委以重任。他也不负所望,搞出了一堆表格、流程、制度,并且想办法推行下去。但是,结果他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看反面例子,海底捞这家传统餐饮企业,不写企业文化,不搞绩效管理,但是把企业文化做得国人皆知。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非是说不专业不规范就是好,专业规范就是不好,这两种想法都太极端和狭隘。专业和规范只是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对HR,老板和员工就是用户。你帮老板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人均产能,这就是价值。你帮员工提升了工作能力,改善了工作环境,这就是价值。至于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
这个例子更形象:我们都用过百度,但是谁关心百度用的搜索语言是不是国际领先,有没有达到什么技术标准?我们关心的是搜索结果是否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搜索过程是不是更快更方便。这些就是我们在乎的价值。百度的首页,现在做得很漂亮,这就是形式。只有保证了价值之后,再去做形式,才有意义。
为什么老板对HR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制度和方案不感兴趣,因为HR根本没有想过老板到底要什么。HR界流行一个说法,老板之所以不重视HR是因为HR的工作无法量化。如果真是这样,市场、财务、产品、设计也不会被重视了。还有另一种流行说法,因为老板是土鳖,不懂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老板大多数确实不懂管理,也不懂设计、不懂技术、不懂产品、不懂运营,很多只懂销售。因此,这个说法如果成立,很多部门就都不该被重视。其实,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是人力资源部相比其他部门,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小,可替代性更高。看到这句话不高兴的HR,请看本文第1条。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造的价值是很大的,甚至高于市场和销售,所以华为和阿里的人力资源部才如此强势。但是,大多数人力资源部已经创造的价值是很小的。请认真咀嚼上面两句话,体会不同之处。
第五个思维模式:关注结果,不要迷信形式
6、HR都喜欢到网上下载工具、表格、制度,包装后拿回企业使用。这种做法背后是拿来主义思维。拿来没有错,微创新更经济和高效。但是,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原创的,与企业实际情况往往有出入。因此,不能拿来直接用,更不能一用就不改。
做管理跟做产品是一回事,一定要允许试错。先做出个测试版,不用高大上,只要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就投入使用。一边倾听用户骂,一边及时修改。用互联网术语来说,这叫小步快跑。这种做事方法的本质是用实践检验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内个谁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六个思维模式:管理是实践,不是科学。
7、人们都喜欢说:我要什么,但往往得不到所要。学着说:我能为你做什么。人的价值体现在对别人的贡献,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越有价值。这个思维模式可以用在很多场景,比如求职者说:我要高薪,我要稳定,我要福利好,我要能学到东西。面试官说:没问题,我们都能满足。但是,你凭什么获得这些?用“我能为你做什么”的思维去说:我能为贵司解决招聘问题,控制人力成本,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敬业度,还能提高组织绩效。面试官说:爷,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第七个思维模式:考虑对方要什么
8、上面说了这么多,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导,即全面否定这些思维方式的对立面。比如,你说要自我批评,那我就一直否定自己。你说不要用勤奋感动自己,那我就不努力了。这样就太片面理解我的意思了。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物极必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容易走入极端,比如:不是对就是错,不是专业就是业余,不是合适就是不合适,不是满意就是不满意。世界是多元的,人性是多元的,因此思维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第八个思维模式:不要走极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