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北京盛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物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图为公司员工在大数据指挥平台前工作。经济日报记者赵树兰摄
工作日早上8点,北京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人头攒动,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匆忙赶往附近的写字楼,让人感受到中关村的高人气和热度。
中关村之所以能从“电子一条街”成长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积极汇聚世界各地人才共同开创事业的结果。
汇聚天下英才
“我很喜欢创业街。有书店、咖啡馆、创业食堂、花店。生活很方便,有各种创业活动。去年,我们还举办了‘国际人才创业项目路演’,让我们和投资人握手。”在中关村创业街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一位外国企业家这样说。
中关村拥有国内顶尖的人才资源和积累,但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就要“汇聚天下英才,用之不竭”。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关村示范区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中关村雄鹰人才计划、中关村高新技术项目创新遴选模式、企业首席科学家和国外创新领军人才新类别等一系列吸引和支持人才的政策,共遴选出527人(团队)。率先实施“绿卡直通车”、积分评定等30多项新的外籍人才政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绿卡时间由180天缩短至50个工作日。
留学生回国创业,中关村示范区可以提供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引入风险投资。建成海外人才创业园45个,孵化海外人才创办企业6000多家。中关村地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国近20%,北京引进的海外人才数量占65%以上。目前中关村海归近4万人,中关村有超过30%的创业者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归国企业家已经成为中关村的创业主力军。
中关村产业集群区人才多元化、生态规模化、创新速度快、资源密集,有利于众多企业快速成长。
“人才聚集得越多,企业就会做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好,吸引的人才就越多,就像一个漩涡,吸引优秀的人才,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这样说过。
全链条服务体系留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措施。中关村受到影响了吗?
“中关村之所以能吸引海外人才,主要是想在这里找到匹配的高端人才。虽然很多公司在其他城市有R&D中心,但高端R&D主要在北京。”海淀海外人才创业园主任赵新亮说。
“我们参与组织了各个园区与海外留学生的对接,让中关村示范区的政策得以真正落实。有人认为在北京创业成本高,但很多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对人才要求高的企业还在北京落地发展。因为这里是人才聚集区,这种优势长期存在。”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协会主席刘泳说。
北京奇谭居力科技合伙企业联合创始人胡耕表示:“中关村有人才聚集的效应。这里大学多,高端工作机会多,很多高端人才愿意在这里工作或流动。但是由于一些条件限制,一些人才离开北京去了中国的其他地方。”
中关村示范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不仅在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环境驱动,更在于小气候形成的独特效应。这里有近100万大学生和400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本科生和研究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居全国首位。由人带动的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共同流动,形成独特的创业生态系统;在这里,中关村管委会运用市场化手段,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场”。目前,中关村已基本形成全链条、无缝衔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满足企业从种子期到成长期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t-size:15px;">人才是中关村确保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领跑全国的首要条件。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顶端的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战略科学家,只要愿意来中关村建功立业,都会得到支持。有意来施展才华的高端人才,将被请到示范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和专业园区,与这里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交流、与风险投资公司对接项目。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建设的意见》,允许尚在海外的创新团队申请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符合条件的落地项目最长可获得连续3年的资金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海外人才创业企业,还将被纳入中关村产业联盟“护航行动”,可以快速融入中关村产业生态链。
“国家对创新越来越重视,去年疫情期间,中关村管委会主动找我们看有没有困难、有没有需要支持的,协调减免物业费用。我们公司是海外留学人员创立的,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去年是公司引进人才最多的一年,新员工有一半是海外人才。之前每年只有一两个。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为海外人才提供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弓表示,该企业是一家大数据应用公司,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系统,服务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张弓希望在中关村产业集聚区更多为人才创造安居和通行的便利条件。
“中关村既要看重领军人物的影响力,也要看重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最好是把人才池进一步做大,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在这里协力打造中国创新创业的黄金赛道。” 张弓说。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人才是多层次的,要兼顾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塔身、塔基的不同需求,通过政策扶持、帮助具有创新潜质的活力型人才,只有源源不断吸引这些人才集聚,才能持久保持中关村创新活力。
中关村将加大全方位服务力度,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形成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经济日报 记者 赵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