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罗牛山股票,西部创业股评

2008年,当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在北京鸟巢演唱《我和你》时,世界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被载入史册的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一轮经济金融危机,最终让世界各国陷入萧条。当时《你我心连心》的歌词印证了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新兴经济国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4万亿救助计划公布,全球经济逐渐扭转颓势,走出萧条阴影。然而,中国为此埋下了经济发展的隐患,这是暂时的事情。在全球经济不太平的这一年,我开始投资股票市场。那年我20岁。我对资本市场完全是个傻瓜,不知道这次旅行的危险。

如果把这10年分成几段,对我来说真正的“投资”是在2016年之后,在这之前可以算是一个摸索阶段。把标题改成7年投机3年投资没什么错。还好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还在学习,本金也不多。即使在市场看涨的2009年和2010年,我也没有财富自由。反而自信心膨胀,鼓励家人加大投资,导致后来亏损很大。当市场上涨时,你认为你是,但当市场下跌时,你不知道你是双。用无知来形容当时的我简直是疯了。十年一晃而过,人转眼就到了中年,我三十岁了还没有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富自由。我怕很多想听美丽故事的人会失望,生活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如人们所愿。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我喜欢做的事情。在寻找人生理想的过程中,饿着肚子呆着傻着也没有白费,即使最后失败了,也可以称得上是自己的英雄。

我想,作为一名跑步者,我会一直无所畏惧地跑下去。

一. 2008年至2012年33,354名新股民

1.2008年初进入股市,率先发力

2008年,我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市场。机会是听说同学的父亲“很会炒股”,通过股市实现了百万财富。我同学的父亲既不是权贵也不是才学,他的工作是军区大院的后勤人员。当时因为不宜选择专业,处于迷茫阶段,对听父亲的经历产生了兴趣。当时我有一个简单的感觉。既然别人都可以靠炒股发财,我为什么不能?众所周知,当我进入市场时,没有回头路。虽然我误打误撞找到了职业方向,但中间的痛苦难以言表,我很清楚。

我大概是2008年在上交所2500点左右入市的。我对指数点一无所知。选股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我选择价格绝对便宜的股票,因为刚入市的时候,我只有2000元左右。处女座强迫症后期,想买就买整数。所以当时我随机选了一只2元左右的股票。股票的名字有点不清楚。价格大概是2块钱,买了之后就跌了。有人说,股权市场对新手总是很友好的(大多数赌场也是这样),这通常会让新手一上来就赚到一些钱,然后开始痛苦的亏损,最后被市场淘汰(当然这还没有严格统计)。但我没那么幸运。我第一次投资就亏了10%多,也不知道市场为什么起起落落。当时我不明白真相。对财富和自由的美好梦想被一击粉碎。赔钱后,我对市场的热情大大降低。2008年底2009年初,我基本上没有多关注市场,直到亲戚在春节聚餐上搭话。

2.2009年,连萌大举买入银行股

“四万亿救了市场,绝对不会跌!”饭桌上酒过三巡,一个醉醺醺的亲戚大声吆喝,另一个喝多一点的马上抬杠:“别说话,你从哪里来,1000见”。这两位亲戚都是老股民,他们争执的焦点是股市是否已经见底。回到2009年1月底,市场从1664点的低点反弹了近400点。由于4万亿元的政策,市场一扫之前的颓势,做了一波反弹。但是,对于市场背后的发展,在这个节骨眼上,似乎也有一些分歧,到底是转头向下还是继续上涨还是不横盘。

突然,两个亲戚中的一个用一句话把我吵醒了:“我们银行的客户经理现在忙得没时间休息,周六周日都在搞贷款。上面分配的任务今年必须借出几个亿。没有奖金就没有戏。如果放出这么多贷款,股市能不好吗?”。突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句话,“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经济好经济不好。”。如果说经济是股市大起大落的动力,那4万亿投资能不能像我在银行工作的亲戚(工行)说的那样,持续拉升股市?

之后翻了一大堆新闻、股评和股市各“专家”的意见,最后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股市应该继续上涨。得出这个结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看看这些新闻和股评中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的数量,当时感觉是正面的。

面评论还是更多一些,而且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这种官方媒体的基调特别有自信,所以那时候我又再次进入了市场,这一次我选择的标的只有一个,就是工商银行。选择工商银行的想法也很简单,第一是听我亲戚介绍他们业务的繁忙程度,感觉应该差不了。第二是在第一条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又想到工行的网点多,我的第一个网银也是在工行开的,所以觉得买这个企业应该靠谱。基于这两个有点可笑的理由,我打算买入工商银行,可那个时候我的账户只有1700多元,工行的股价在3元以上,买不了1000股这种整数,对于强迫癌晚期的处女座来说绝对不可以,所以我软磨硬泡的向我母上要来了2000元投资款,凑够钱后买了1000股工商银行。


由于2008年的亏损历历在目,所以我本能的有种见好就收的倾向。在交易成本为千分之2的账户里面,2009年我大概完成了数百次交易,在下载了学习了很多短线操作技巧后,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升华,对,当时就是这种感觉。账户在我不断频繁交易的背景下也赚了有小1000块钱,至今我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当然如果买了之后放着不动赚的比这个还要更多一些,但彼时我可不算这账——我赚钱了,这足以让我开心的不行。年底再次软磨硬泡我母上,让她再次追加投资6000元,我的账户历史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


3、2010年,投机的疯狂


2009年末,频繁交易工商银行突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赚钱的次数越来越少(其实是银行股开始版块调整),这让我很着急。那段时间我一直逛理想论坛的指标区,希望通过找厉害的指标来短线获利,而我选股也不只集中在工商银行一只股票上面,通过反复测试论坛上面那些被碰上天的指标,我在2010年寒假期间,阴差阳错的买到了罗牛山这只海南概念股,那时候对于游资、打板、追涨停等等完全没有概念,但是在我买入之后的两天时间里要么开盘涨停(一字板),要么快速上涨很快涨停且不再开板,10000块钱短短2天时间就已涨到12000多元(如你所见,全仓买入)。但2天过后,似乎上涨的后劲儿就有点不足了,第三天涨停板开盘后开始快速下跌,快跌倒平盘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就卖出了。但当天好像又涨了回去,对此我很后悔。


随后一段时间,我开始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什么样的股票能短时间暴涨,那时候开始混迹理想论坛的实战论坛(还是叫实盘论坛,有点记不清了),在论坛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征战稀土”的帖子,这个帖子里基本都在讨论这种追涨停、博弈消息、跟庄等等炫酷的手法,讨论也甚为活跃,光吹水也很有意思。同时也开始看淘股吧,先后“系统”(就是花了很多时间收集能收集到的资料)学习了众多游资的经验,现在还能记起来名字的Asking99、校长、赵老哥、学习者等等,那段时间有点魔怔,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其他时间都在看这些东西,在周末回家休息的周五和周六晚上能看到夜里2-3点,这样的日子持续到2010年7月,因为不喜欢本专业(微电子),同时对“投资”甚为痴迷,所以我计划跨考金融系,在那之后我便把时间往备考方向倾斜。这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让我对游资打板有了基本认识,也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不少跟随游资的操作,每天可以说大多时间都花在了跟踪市场上面,头一天的重要新闻要看、龙虎榜要熟悉、涨停板股票要回顾分析、股吧里面的热点讨论要跟踪,但这样下来也很难赚钱,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被收割。


2010年暑假期间我留校备考,因为白天要学习,看盘的时间大幅减少,所以短线投资赚钱次数越来越少。由于是追热点,所以一旦发生亏损,割肉的时候都是大几个点,年初赚的早已赔进去了。但四季度却发生了逆转,那时候征战稀土的帖子里开始频繁讨论稀土版块的异动,彼时国家的行业政策利好,导致稀土价格猛涨,龙头企业业绩暴增,除了基金等投资机构大举买入,游资也盯上了这一版块儿的机会,由于此前一直混迹于这个帖子,因此有种机会来临的感觉,全仓买入了包钢稀土。再后来,市场陷入疯狂,那个大V在赚的盆满钵满之后建议退出,我也就在那个时候利好兑现,这一笔赚了近40%,当年赚了也有25%左右。


这笔交易让我对股票有了另一个看法——业绩暴涨的股票会成为市场的宠儿。无论公募这种正规军还是游资这种野路子都会一股脑的来参与其中,找业绩好的企业会赚大钱。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让我在市场里面“挖掘”出了工程机械版块,受益于四万亿投资,版块中的个股当年都牛气冲天,业绩节节攀升,我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柳工里面选了市值相对小的柳工,因为听过我同学爸爸说小盘子容易涨。买了之后确实涨了一些,这个阶段我的交易频率有所下降,因为经常有卖飞了的情况,一直拿着反倒能赚钱。临近考试,2010年年末这段时间我基本没有看股票,专心复习,最后跨考成功。2010年末,柳工的波动不小,最后一段时间有所调整,但仍较我买入时有所上涨,当年因为成功投机包钢稀土,然后又转而买了柳工,全年投资的收益接近40%,这个业绩让我膨胀,年末的时候我又怂恿了我的母亲追加投资,或许是因为我连续两年表现不做,我妈最后给了我6万大元,可悲的是最后这些钱基本都被我亏的干净,但彼时我还并不知道这件事,这是我10年投资历程唯一后悔的事情,因为我家在北京是工薪阶层,父母都是文革时期没有机会好好念书被耽误的一代,他们没有太多积蓄,6万元那时对我家来说已经算是一笔大钱,我的莽撞最终给家庭财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让我刻骨铭心。


4、2011-2012年——本金毁灭者


时间翻过了2010年,连续两年持续盈利,再加上跨考成功,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我有种飘飘然的感觉,一种由内而外的膨胀感充斥着我的内心,让我觉得自己会一直赢下去。这两年的经历,我可能只会用很短的篇幅来描述,因为这是我10年中的至暗时期。


柳工翻过2010年之后还稍微涨了一阵,随后就开始持续拐头向下,手里有了老妈给的6万元还没有来得及买入,下跌的时候我反而高兴了一下,以为这是上天给我了进一步加仓的机会,殊不知越卖越跌,最后没钱买了,就割肉做T,卖了买、买了卖,可无论怎么操作基本都是持续下跌,在趋势面前,我像个企图阻挡巨石滚下山坡的蚂蚁被碾压的分身碎骨,到2012年,账户在我不断折腾下已经亏损了近70%,那时候我完全没有了2010年末的英气。除了上课和自习,经常在学校里面向丧家狗一样没有方向的兜圈,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绩优的公司从10倍PE反而跌倒了将近30倍PE。


这期间,虽然投资的事儿让我心灰意冷,但学习并没有落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补足,我对经济的运行开始有了一些认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知道,权益市场投资是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影响因素太多,就像经济运行一样,理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对于事实我们没有那么多假设和封闭的系统环境,所以每当你觉得抓到了主要矛盾,殊不知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挥动着蝴蝶的翅膀。


虽然周期是我这次投资的主要失败原因,但没有有效的风控措施是我亏损幅度如此之大的罪魁祸首,在我今后的投资中,纪律或者说原则成为了我投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就像达里奥所说,你怎么证明你不是错的呢?


2011年到2012年本金缩水了70%,这让我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这段经历我到现在还时常拿出来反思和警示自己不要过于自信,也同时告诉自己你不会永远都对,做好风控措施,市场永远在那里,本金没了你就难有翻身的机会。


二、2013、2014——机构投资新新人


2013年毕业,找工作季从2012年下半年就开始了,虽然从一上学我就开始四处找实习,也积累了一些实习经历,但2012-2013年是金融就业寒冬,清晰的记得那时候招商证券招聘理财经理,甚至引来了哥大金融硕士前来应聘,虽然不知大牛是不是只是海投,但当年的招聘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到2012年末,我仍旧没有拿到非银机构的offer,又不想去银行和四大,年末的时候思来想去最后准备与一家房企签三方,就这个时候,面试的一家对冲私募给我发了offer,虽然做的是中台交易工作,但也算是成功的混进了投资圈。


这家私募规模不大,但是几个合伙人都蛮有来头,公司整体的投研比较正规,投资研究体系偏向自下而上的风格,对公司和行业研究比较深入。基金的主要投资市场是香港和美国,多和空的仓位都会做,但整体偏向long only。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差不多1年时间,虽然本职工作是交易,但QDII的交易很多是通过券商的dealer完成,甚至很多时候是通过彭博的AIM模块来量化下单,所以我有大块儿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做比较科学的研究分析,海外市场很注重基本面分析,对估值和公司的财务建模很看重,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了这公司分析的基本框架,也对部分行业有了一定了解,时至今日,我对于公司研究的基本功底也主要基于这段工作经历。每次周度的投资例会我可以参加,虽然不参与发言,但每次听分析员和PM评论行业公司以及组合配置都很有收获,在工作一年之后,有个内资券商的研究所销售机会,我便趁此出来闯练,验验自己的成色是怎样。


跳槽到券商研究所做销售后,可以说现实与愿景相差甚远,短期内我拜访了自己负责机构的所有主要投资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能深刻的体会两个字,焦虑。无论是研究员、基助还是基金经理,每个人感觉都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每月、每周、每日,排名像是魔咒,催使他们不断挖掘能快速上涨的个股,他们渴望热点、暴涨、以及与上市公司的勾兑。业绩是决定规模的唯一指标,他们已经被迫成为了追寻业绩的机器。一年后当我读到穷查理宝典中的那句话:“有什么样的考核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投资行为”。那时候我有点心疼,中国不是没有做价值投资的专业人士,我们缺少的是专业的理性的负债,但那时我还没能理解到这一层。


在券商研究所工作两个月后,我离开了那里,休息了一段时间,每天基本都在读书,心情非常低落。那段时间联系了不少朋友、同学、前辈,有一次和一个在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工作的学长吃饭时,吐槽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行为像是散户,到底有什么市场可以相对理性的去做投资,他建议说你不妨试试做固收。这句话,开启了我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三、2014-2018——从固收投资到大类资产配置


2014-2015我主要在摸索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除了读一些经典投资书籍外,也学习了茅台03和风生水起等民间高手的投资思想,但仍未形成稳定盈利的投资体系。期间偶然接触到了桥水,而后便几乎废寝忘食般的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桥水的、关于达里奥的资料反复研读,在2015到2016年这段时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论,2016年以后已基本搭建完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这几年的经历不再花大篇幅描述,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投资方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固收投资的宏观思维,很多人对宏观研究嗤之以鼻,但其实由上至下的投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明显的系统性风险,譬如2018年我在看到低等级信用利差快随回升与3M shibor的趋势明显背离,这种异于此前常识的现象让我提高了警惕,随后观察温州指数开始出现明显反弹,我便主动卖出了估值偏贵的医药仓位,开始配置万科,躲过了民营企业经营证伪的暴跌,而至年末开始逐步证实了经济回落与货币、地产政策的放松,全年来看账户取得了接近20%的正收益。


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简单来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广为人知的美林时钟是非常经典的理论模型。但现实经济并不会完全按照美林时钟的顺序运行,往往滞涨和衰退可能会交替出现,而复苏和过热可能也会比较模糊,因此动态的观察经济运行的状态,并结合政策等因素,及时调整资产种类,或调整同类资产中驱动力不同的品种,这种自上而下,去寻找最受益的资产就是我投资体系的核心,目前我还在不断改进,我很欣赏达里奥在投资上的不断拓展,思考、试错、改进、达成新的成就,每一次试错都能更好的完善投资体系,对我来说是目前最开心的事情。


四、总结


用了十年才摸到投资圣殿的大门,感慨投资真是不易,经常听到投资对99%的人来说是不适宜的,此话不假,且饱含心酸。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投资只是其中之一,借用乔布斯的话,你需要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你真心喜欢投资这一过程,而不是仅仅喜欢钱,相信你也能得到很多快乐。我从仅追寻财富慢慢转为同时追寻投资的乐趣和投资成果,算是这十年来在投资上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