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半个多月后,水地公司正式敲钟,以“WDH”为股票代码在纽交所上市。
水地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鹏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最近一周非常紧张。平均下来,我可能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但我并不觉得累,但我还是很开心。”
据悉,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是水地公司IPO的联合承销商。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12美元,募集资金总额约4亿美元。
更新后的招股书还公布了部分基石投资者。于波资本、厚普资本、王会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现已退休)认购等值股份2.1亿美元,其中王会文家族信托基金KevinSunny出资3000万美元,于波资本出资1亿美元,厚普资本出资8000万美元。
据水地公司介绍,本次募集资金的50%将用于增强和拓展健康医疗服务和保险业务的运营,约30%将用于研发,约2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谈上市、谈股价
“短期价格波动并不会对公司产生很多影响”
水地公司IPO定价为12美元/股,为IPO区间上限。对于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水地公司联合创始人、保险保障业务集团总经理杨光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更加注重长远发展。“首日业绩不代表后续业绩,短期价格波动不会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水地公司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成立才5年,却获得了几轮融资。2019年3月,在宣布获得近5亿元的B系列融资后,6月12日又宣布完成超过10亿元的C系列融资;2020年8月,公司宣布完成D系列融资2.3亿美元。
目前,水地公司估值超过50亿美元。如何看待这个估值?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伟告诉记者,水滴是保险平台,是保险科技,不是保险公司,不依赖传统的线下经纪人模式。因此,传统保险公司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不能代表这些创新型公司的价值锚点。因为水滴的增长率和业务量可能是这些公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了解,蓝驰创投参与了水地公司的A、A、B轮融资。
可以发现,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水地公司的融资之路还算顺利,那么它为什么选择上市呢?沈鹏表示,该公司仍处于一个非常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在融资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考虑拿到钱,还希望能引入更多优秀的投资者,帮助公司的业务发展。
“通过在美国股市上市,水滴有机会接触到全球投资者,欧美很多投资者对保险科技领域持乐观态度。”沈鹏进一步指出。
杨光也承认,上市后,公司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成本。同时,上市也可以更透明地向公众展示公司,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我们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标准来满足我们在业务合规、资本市场合规和财务合规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公司未来的发展更加健康。
谈属性
高管强调水滴筹不是公益或慈善组织
>水滴互助关停后,目前水滴公司旗下主要有水滴筹和水滴保两块业务,但更为公众熟知的水滴筹并不赚钱。
2020年,水滴公司实现营收30.28亿元,同比增长100.4%。营收主要来源于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分销服务,以及向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经纪或代理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等。
其中,保险分销佣金收入是水滴公司的核心业务,贡献收入占比高达89%,这部分业务主要来源于水滴保。也就是说,通过水滴保这一平台,分销保险公司的产品,从中获得佣金,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经纪公司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
此外,水滴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技术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3.6%、6.4%和0.9%。
可以说,水滴公司主要靠卖保险赚钱,但在公众看来,这家公司或许更多呈现的是一个公益形象,上市之后,公司将如何向公众厘清其属性?
针对这一问题,沈鹏表示,水滴筹是水滴公司旗下的一项业务,互联网大病筹款工具,也是一个个人求助平台,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承担平台运营的成本,但这并非公益,而是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保险经纪业务。
杨光则表示,水滴筹不是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的模式是先向社会大众进行筹款,再根据项目情况来分配募集资金。水滴筹则是给大病患者提供筹款工具,让他们通过这一工具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水滴筹本身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个线上化的工具或平台,只不过服务是免费的,所以,大家容易将其误解为公益平台。
杨光进一步表示,水滴筹不是水滴公司的全部,希望通过上市,让外界更透明、更清楚地了解水滴公司到底是什么模式,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有保险和其他业务。
谈盈利
“盈利并不是目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2020年,水滴公司营收逐渐提升,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30.28亿元,但却并未实现盈利,净亏损分别达2.09亿元、3.22亿元和6.64亿元。
针对水滴公司盈利的问题,杨光回应称,首先,公司还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公司当前还未实现盈利,但透过招股书可以发现,业务运营、业务规模都在快速向前发展。“盈利并不是目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当前,我们更关注业务发展的速度和健康度。具体的盈利时间表,等有更明确的盈利指标后再同步给大家。”
谈第三方渠道
最核心的是获客后能否把用户留在平台
在水滴公司的招股书中可以明显看到,2018年,水滴保平台的首年保费(FYP)中,就有85%来源于筹款和互助渠道的流量。
不过,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至35.4%,取而代之的是异军突起的第三方渠道,占比高达34.8%,自然流量和重复购买部分也达29.8%。
2020年,筹款和互助渠道的流量占比进一步压缩,仅有16.6%,第三方渠道占比最大,为44.9%,自然流量和重复购买占比也为38.5%。
从过去三年各个渠道流量占比的变化中可以发现,2019年起,水滴公司开始加强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来自自身渠道的流量却在减少。
对此,杨光表示,外界对第三方渠道获客的看法偏负面,觉得从外部渠道获客并不健康。其实,通过不同渠道吸引用户,把用户沉淀下来,为用户提供价值,给平台带来收入,从商业角度而言与内部场景转化效果是一样的。最核心在于通过外部渠道获客后,是否还能把用户留在平台上,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肯定的。“无论是第三方流量还是内部场景转化,买了保险之后都沉淀在我们的平台上,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不过,针对获客成本的问题,杨光没有直面回应,只是表示平台型公司一定会随着用户规模增加,逐渐产生边际效应,不断摊薄成本。可以说,水滴保在不同渠道的获客都保持业内最优水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