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未来轮胎发展趋势 轮胎行业发展前景

1. 总量视角看轮胎:全球轮胎行业已基本进入总量平稳状态

轮胎是装配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的圆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够支撑车身,缓冲外部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行业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轮胎按产品用途划分:它可以分为商用车轮胎和乘用车轮胎。商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卡车。对应的轮胎主要包括卡车轮胎和公交车轮胎;在设计和技术特点上,乘用车主要用于搭载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对应的轮胎主要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汽车轮胎。轮胎按产品类别划分:轮胎可分为全钢子午线轮胎(以下简称“全钢子午线轮胎”)、半钢子午线轮胎(以下简称“半钢轮胎”)和斜交轮胎。斜交轮胎的商业化应用较早,但由于高速时轮胎帘布层之间的运动和摩擦较大,在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逐渐被性能更好的子午线轮胎所取代。据了解,截至 2019 年底,全球范围内,销售端斜交胎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 5%,占比十分微小,且随着轮胎行业的发展,斜交胎也面临被逐步淘汰的局面,因而在接下来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将不再对斜交胎的市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子午线轮胎按应用领域可分为乘用车轮胎和商用车轮胎。半钢轮胎主要用于乘用车和小型商用车,而全钢轮胎主要用于大型商用车,如公共汽车和卡车。

1.1从总量数据出发,世界轮胎已基本进入总量平稳阶段

2018 年全球子午胎轮胎销量保持在 18 亿条,近五年销量复合增速仅为 2.3%。,米其林公司官方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半钢轮胎和全钢轮胎累计销量为18.05亿只,与2017年轮胎总销量18.06亿只基本持平。此外,在过去的五年(2014 -2018年)中,全球轮胎行业整体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仅为 2.3%,该增速较上一个五年(即:2009 年-2014 年)期间对应的 6.2%复合增速相比下滑了近 4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轮胎市场总体销量增速已明显放缓.近五年全球轮胎销售金额保持在 1500-1600 亿美元之间。,我们还整理了历年全球前75名轮胎的销量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球轮胎行业销售总额约为1609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1.7%。近五年来,轮胎市场的总销售额始终保持在1500-1600亿美元之间。从销量来看,轮胎行业总销量增速也逐渐放缓。考虑到轮胎行业整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全球平均每年18亿条轮胎的销售基数和1600亿美元的销售金额是非常大的。站在当今时点,我们认为,从总量视角出发,轮胎行业销售高增长的时代已然过去,未来十年,全球轮胎市场已基本进入到了总量平稳的阶段。

1.2从产品品类出发,半钢胎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据米其林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半钢轮胎年销量约为15.8亿只,其中支撑端半钢轮胎4.47亿只,更换端半钢轮胎11.33亿只。更换端和配套端的销售比例近10年。基本维持在2.5左右;全钢轮胎方面,2018年全球全钢轮胎销量约2.25亿只,其中匹配端4800万只,替换端1.77亿只。置换端与配套端的销售比近10年基本保持在3.5-4之间。另一方面,据了解,目前全球半钢轮胎和全钢轮胎的市场份额约为233.36万个,加上此前全球轮胎市场总额为1500-1600亿美元

元的数据可以推断出:目前全球全钢胎市场空间约 500-550 亿美元,半钢胎市场空间约 1000-1100 亿美元。


通过对全球半钢胎和全钢胎具体销售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 半钢胎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全球轮胎市场销售总量中,半钢胎销售占据较大比重,其销售数量约是全钢胎销售数量的 7 倍,市场空间约是全钢胎的 2 倍。因而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半钢胎在全球市场都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2) 全钢胎和半钢胎在销售模式上存在差异。全钢胎的替换/配套比率在 3.5-4 之间,该数值明显高于半钢胎的替换/配套比率 2.5,这说明全钢胎和半钢胎在总体的销售模式上存在一些不同,即:全钢胎主要以替换市场为主,半钢胎则存在较大的配套份额。




2. 区域视角看轮胎:全球轮胎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



从区域角度看,当前全球轮胎市场主要被亚、欧和北美占据。根据轮胎商业网数据最新发布的数据,2019 年世界半钢胎出货量区域分布中,亚太地区、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三 地占据前三,出货量分别为 6.2 亿条,4.0 亿条和 3.0 亿条,分别占据半钢胎总出货量的38%、24%和 19%,合计比例高达 81%。由此可见,从全球范围内,轮胎行业主要市场还是被亚、欧、北美三地占据




2.1 过去 10 年,世界轮胎整体向亚太地区转移


过去十年,亚太地区的轮胎销售占比逐步增加。根据米其林历年财报数据,从 2006-2018年,亚太地区轮胎销售占比逐步增加,截至 2018 年底,全球亚太地区轮胎的销售数量占比已经提升至 32.8%,该数值较 2006 年时期的 24.6%提高了 8.2 pct。而与之相对的是,美洲和欧洲的销售份额则分别从 2006 年时期的 33.8%和 33.0%下降至 2018 年时期的 29.2% 和 28.0%,分别下滑了 4.6 pct 和 5.0 pct。基于上述销售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尽管当今世界轮胎行业整体仍呈亚洲、欧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世界轮胎的销售格局已经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2.2 未来 10 年,亚太地区轮胎市场占比有望继续扩大


未来 10 年,世界轮胎需求端主要增长地区仍将在亚洲。根据 IHS Market 公司 2018 年发布的研究数据,2012-2017 年间,北美、欧洲、东北亚、东南亚、印度地区的轮胎年均需求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5%、1.4%、6.9%、22.8%和 8.3%,可以看到,过去 5 年,东南亚、东北亚和印度地区的轮胎需求增速明显要高于北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该数据结果同我们前文分析的世界轮胎的销售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的结论一致。展望未来,IHS Market预测2017-2027年,印度、东北亚以及东南亚的年均需求复合增速将分别达到7.4%、 4.6%和 3.9%,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年均 1.5%和 1.4%的复合增速相比仍要高出很多。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未来十年,全球轮胎市场主要增长地区仍将是亚太地区,这就意味着亚太地区轮胎市场占比有望继续扩大。




2.3 中国是亚太轮胎市场的重要战略要地


中国子午胎产量占世界子午胎总产量的 1/3 以上,中国是亚太地区轮胎市场的重要战略要地。结合前文分析,未来十年全球轮胎主要增长地区将主要围绕亚太地区展开,而中国作为全球轮胎生产的重要国家,早在 2004 年,我国轮胎总产量就已经超越美国跃升至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位居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我国轮胎产量已经连续 16 年位居全球第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轮胎在技术和生产水平上的逐步提升,国内轮胎子午化率也在逐步提升,根据中国橡胶协会发布数据,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子午化轮胎总销量已达到6.09 亿条,轮胎子午化率也已从 2010 年时期的 84.76%提升至如今的 93.98%。考虑到当前中国子午化轮胎销售量占据全球子午胎市场总销量的 1/3 以上。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对亚太地区轮胎市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企业视角看轮胎:中国轮胎出口高增长时代已然过去,未来的机遇在国内

3.1 过去二十年,国内轮胎企业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


虽然我国在全球轮胎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过去 10 年甚至是 20 年,国内轮胎企业往往都是墙内开花 墙外香,其蓬勃发展的背后更多地是依靠向世界各地进行轮胎出口。通过对国内轮胎出口市场进行了复盘,我们认为,国内轮胎出口形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2014 年以前的“出口繁荣期”和阶段二:2015年以后的“出口破局期”。 阶段一——出口繁荣期(2014 年以前) 2014 年以前,我国轮胎在出口市场飞快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 年我国每年出口的轮胎数仅有 0.80 亿条,伴随着我国轮胎行业的飞速发展,很多轮胎企业也依靠海外轮胎市场抓住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到 2014 年,我国轮胎出口数量已增长至 4.76 亿条, 2002-2014 年间,轮胎历年出口数量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16.0%。其中 2014 年,国内仅出口至美国的轮胎数就有近 1 亿条,出口金额也达到近 40 亿美元,金额比重更是占据了国内出口总金额的 35%以上,也因此,美国也一度成为了国内轮胎企业出口市场最喜爱的“摇钱树”。随着轮胎在出口市场的持续繁荣,也造就了国内轮胎企业在数量上的持续扩张,据了解,在 2014 年时期,国内轮胎企业总数曾一度超过 700 余家,其中仅山东地区就拥有轮胎企业 400 余家。




阶段二——出口破局期(2015 年以后)双反政策后,中国轮胎出口美国比重持续降低。2015 年 6 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原产于中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中国轮胎厂商被征收 14.35%-87.99%的反倾销税和 20.73%-100.77%的反补贴税政策(以下简称“双反”政策)。受到“双反”政策的影响,2015 年国内轮胎出口总量下降至 4.45 亿条,同比减少6.58%。此后,欧洲部分国家也相继对国内轮胎企业实施了“双反”以及特保案等制裁措施,国内轮胎出口市场受到了重创。截至 2019 年,国内出口至美国的轮胎数量下降至不足 4000 万条,出口金额也仅为 11.32 亿美元,较 2014 年时期下降了 200%以上,出口美国的金额占比也下降至了不足 13%。




3.2 站在当下,中国轮胎出口高增长时代或许已然过去


国内轮胎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实现“破局”。面对“双反”政策+特保案,国内包括赛轮轮 胎、玲珑轮胎、中策轮胎等优质轮胎企业通过在泰国,越南等地设厂,逐步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因此,2015 年-2019 年间,国内轮胎出口端的出口数量的复合增长率依然维持了正增长,达到了 3.02%。一定程度上来讲,2015-2019 年,国内轮胎企业实现了对“双反”等制裁政策的破局。


生于忧患,中国轮胎出口高增长时代或许已然过去。过去 20 年,中国轮胎企业普遍通过出口海外得以高速成长,那么近些年,随着“双反”、“特保案”甚至是未来潜在的制裁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轮胎企业出口端的高成长是否能够延续增长俨然已经成为了发展疑虑。站在当下时点,我们认为,国内轮胎出口市场固然十分重要,但出口市场高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对于国内轮胎企业而言,未来发展的机遇应来自于国内。也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重点针对国内半钢胎和全钢胎的市场空间展开讨论,以分析国内轮胎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4. 国内轮胎市场空间有多大?

基于“配套+替换估算法”和“内资+外资销售总量法”对国内轮胎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4.1 国内全钢胎需求量测算:年均需求区间在 1.15 亿条- 1.74 亿条


商用车产量进入平稳期,全钢胎需求量主要受货车市场影响。


全钢胎主要用于货车、客车等商用车,2010 年以前我国商用车市场长期维持 20%-30%高增速水平,2011 年和 2012年由于欧债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商用车产量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随后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商用车产量再次恢复正增长。但随着商用车保有量的逐步扩增,商用车市场也逐步进入到了平稳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 年我国商用车总产量为 435.7 万辆,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平稳态势。另外,2019 年货车和客车产量分别为 388.8万辆和 46.9 万辆,货车与客车的产量比例接近 8:1,这意味着全钢胎的需求量主要受货车市场影响。


国内货车产量在 350 万辆/年中枢区间波动,货车需求端已步入成熟期。货车作为运输的重要工具,在 2010 年以前一直保持较高年产量增速,但此后货车行业进入稳定发展状态,在 2010-2019 年间,国内货车产量始终在 350 万辆/年的中枢区间波动。货车行业作为生产资料,其市场正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阶段过渡。站在当下时点,我们认为公路运输业对货车的需求量或许已逐渐步入成熟期,未来将保持以更新需求为主,国内对货车的需求总量可能会逐渐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为了探究对国内全钢胎市场需求空间,我们采用“配套+替换需求估算法”“内资+外资销售总量法”两种方式对国内全钢胎的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方法一:配套+替换需求估算法全钢胎配套端需求量:商用车未来年均产量维持在 394 万辆左右(注:货车产量中枢 350万辆/年,客车产量约是货车产量的 1/8,对应约 44 万辆/年,二者合计 394 万辆)。根据橡胶工业协会数据,每辆货车轮胎配套数为 8-22 条/辆,客车的轮胎配套数 6-14 条/辆,假设每辆货车配套所需的轮胎数为 14 条,每辆客车配套所需轮胎数为 10 条,则国内全钢胎配套端每年需求量约为 0.54 亿条。全钢胎替换端需求量:根据拖车互助网数据,当下我国道路货运司机人数约 2000 万人,假设每辆货车每天由 2 人轮值负责使用(货车司机 12 小时工作制),假设每辆商用车每年更换 15 条轮胎(根据玲珑轮胎公司招股说明书数据预测),除去每年配套端新车需要货运司机人数 197 万人(对应 394 万辆商用车年产量),替换端每年需要全钢胎 1.20 亿 条。对应国内全钢胎每年配套端和替换端合计需求量约 1.74 亿条。


方法二:内资+外资销售总量法根据中国橡胶协会数据,国内每年内资品牌全钢胎年均销量大约在 1.30-1.40 亿条,其中有大约 0.25-0.35 亿条全钢胎用于出口,折算每年约有 0.95 亿-1.15 亿条全钢胎用于本国自身需要。另外根据《我国轮胎行业并购战略研究》数据,我国每年大约有 0.20-0.30 亿条全钢胎来自于如米其林、固特异等外资企业销售。根据上述数据,国内全钢胎每年需求量为内资品牌和外资品牌销量之和,即 1.15 亿条-1.45 亿条。




结合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可以大体推算出,国内每年全钢胎的需求量在 1.15 亿条-1.74 亿条之间,对应中间数 1.45 亿条。




4.2 国内半钢胎需求量测算:年均需求区间在 3.16 亿条-4.50 亿条




同全钢胎不同,半钢胎需求主要来自于个人消费者:


在前文中,我们对全钢胎的需求量主要通过总量统计和生产物资的方式进行了测算。但半钢胎的市场应用同全钢胎有着较大的不同,半钢胎的消费端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乘用车,即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私家车,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半钢胎更贴近民众生活。为了探究国内半钢胎市场需求空间,我们同样采用“配套+替换需求估算法”“内资+外资销售总量估算法”两种方式对国内半钢胎的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方法一:配套+替换需求估算法国内半钢胎配套市场年需求量测算:我们对中国历年乘用车产量数据进行统计,近 5 年,国内乘用车年产量大约在 2100-2500 万辆,按照每辆乘用车配套 4-5 条半钢胎的数值进行计算,当前国内半钢胎配套市场年需求量为 0.84 亿条-1.25 亿条/年。国内半钢胎替换市场年需求量测算:我国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注:可将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市场近似看做乘用车市场保有量)在 2013 年只有 0.95 亿辆,到 2019 年底已达到 2.6亿辆的规模,过去六年时间里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实现翻倍,复合增长率达到 16.6%。按照每辆轿车每年需替换 1-1.25 条轮胎进行计算,替换端,当前国内半钢胎替换市场年需求量为 2.6 亿条-3.25 亿条/年。基于上述数据,当前,国内半钢胎每年配套端和替换端合计需求量 3.44 亿条-4.50 亿条。




方法二:内资+外资销售总量法


根据《我国轮胎行业并购战略研究》数据,当前外资在国内拥有的半钢胎产能大约在 2.17亿条-2.71 亿条,假设外资基地产能利用率在 95%左右,则对应每年外资销售量 2.06 亿条-2.57 亿条。内资轮胎品牌销售方面,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当前国内每年对内销售轮胎数约 2.25 亿条,结合前文全钢胎每年内资品牌年销售量为 0.95 亿条-1.15 亿条的数据计算,则每年半钢胎内资品牌年销售量为 1.10 亿条-1.30 亿条。根据上述数据,国 内半钢胎每年需求量为内资品牌和外资品牌销量之和,即 3.16 亿条-3.85 亿条。




结合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可以大体推算出,国内每年半钢胎的需求量在 3.16 亿条-4.50 亿条之间,对应中位数 3.83 亿条。本章小结:我们基于“配套+替换估算法”和“内资+外资销售总量法”两种测算方法对国内半钢胎和全钢胎的当前的年需求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国内每年半钢胎的年需求量约为 3.83 亿条,全钢胎的年需求量约为 1.45 亿条。




5. 为什么说国内轮胎行业大趋势在于半钢胎?

5.1 从保有量角度出发,国内半钢胎市场仍有上行空间


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偏低,后续增长空间较大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 20 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调查数据来看,2019 年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3 辆,位居全球排名的第 17 位,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600-800 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仍算是年轻的汽车市场。




我们选取资源禀赋各异的六个国家或地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台湾)来计算汽车千人保有量和人均 GDP(美元)的比值发现,该比值在 0.012-0.015 之间。


可以初步认为,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在成熟阶段(零增长,保持稳态),其千人汽车保有量和人均 GDP 呈现高度相关性,基本上是其人均 GDP 的 0.012-0.015 倍。




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是台湾地区的 40.8%,是美国的 16.2%,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 GDP 有望向发达国家靠拢,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提升空间巨大。假设人口在未来保持不变,维持在 14 亿人的规模,同时假设中国汽车的平均生命周期为 12 年(注:美国汽车平均车龄在 11.5-12 年),如果未来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提升至250 辆的水平,那么对应的年更新需求约为 2900 万辆,较 2019 年乘用车轮胎产量提升约40%。




另一方面,倘若未来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提升到 250 辆的水平,假设人口总量维持在 14亿人,那么对应的乘用车保有量约为 3.5 亿辆,按照每辆车每年替换 1-1.25 条轮胎进行测算,则远期半钢胎年均替换需求量将达到 3.50 亿条-4.38 亿条,另外假设未来乘用车产量中枢达到 2900 万辆/年,则半钢胎年均配套端需求量可达到 1.16 亿条-1.45 亿条。基于上述计算,我们认为,国内乘用车轮胎远期的年需求空间可以达到 4.46 亿条-5.83 亿条/年,对应中位数 5.15 亿条/年,较当前的 3.83 亿条/年的中位数高出 1.32 亿条/年,国内半钢胎市场仍有上行空间。




5.2 从轮胎尺寸角度出发,大尺寸化轮胎发展趋势推升国 内半钢胎市场份额


大尺寸轮胎拥有更高的销售价格以及单胎盈利能力。在我们此前《发力配套市场,迈向品牌竞争》的玲珑轮胎公司深度报告,我们阐述了国内轮胎企业在统计轮胎销量时通常以“条”为单位进行计算,但是不同尺寸的轮胎在原料用量以及售价上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异,而这恰恰是以“条”的统计方式所体现不出的。我们以扁平比均为 55%的 235/55R19轮胎(235 代表轮胎断面宽度为 235mm;55 代表轮胎扁平比为 55%;R19 代表轮胎的轮辋直径为 19 英寸,折合 48.26 cm)和 195/55R15 轮胎(195 代表轮胎断面宽度为 195 mm; 55 代表轮胎扁平比为 55%;R15 代表轮胎的轮辋直径为 15 英寸,折合 38.1 cm)为例对上述两款轮胎的实际体积进行估算。经过计算后发现 15 英寸和 19 英寸的轮胎对应体积分别约为 32.08 dm3 和 58.38 dm3,假设轮胎的各种原料的用量配比保持不变,则 19 英寸的轮胎原料用量是 15 英寸轮胎的 1.82 倍。这就意味着在单胎毛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配套大尺寸轮胎将会给予轮胎企业更高的利润回报




近年来外资轮胎巨头米其林、固特异和韩泰等轮胎头部企业均在其财报中特别强调了轮胎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米其林公司 2019 年发布的财报,公司 2018 年 18 寸以上大尺寸轮胎销量同比增长了 10%。另外,近期玲珑轮胎公司也在 2019 年年报披露中强调,公司争取在接下来的 10 年(2020-2030 年),不断提升 17 寸及以上大规格产品的市场份额,目标 17 寸以上大寸口产品销量占比在 2025 年和 2030 年分别达到 60%和 75%。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近年来随着 SUV、越野车的逐步兴起,大尺寸化轮胎正迎来发展机遇,乘用车轮胎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也在持续提升半钢胎的市场价值。




5.3 从自主化率角度出发,国内半钢胎市场更是凸显巨大潜力




以条数计算,半钢胎自主化率不足 35%。在本文的第三章半钢胎和全钢胎的市场空间分析中,我们基于内资与外资销售量的计算方法对国内轮胎市场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我们的测算,全钢胎和半钢胎的年需求区间分别为 1.15 亿条-1.30 亿条和 3.16 亿条-3.52亿条。如果从内资和外资品牌占有率角度出发,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从销售数量角度看,半钢胎和全钢胎的自主化率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全钢胎自主化率在79.3%-82.6%之间,而半钢胎自主化率则在 33.6%-34.8%之间。


从数量角度出发,国内有超过 65%的半钢胎需求被外资轮胎品牌占据,如果从销售金额角度出发,外资轮胎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 以金额计算,半钢胎自主化率仅为 25%左右。根据途虎轮胎官网,同一型号条件(以205/55R16 为例),如玲珑轮胎、赛轮轮胎的单胎售后价格仅为 258 元和 266 元,价格比同期的马牌轮胎要低一倍以上,比当前位居二线品牌的韩泰轮胎也要低 25%以上。我们假设外资轮胎品牌单胎平均销售价格较民族品牌轮胎单胎平均销售价格高出 50%,则民族品牌轮胎的销售金额占比区间将仅为 25.2%-26.2%。


本章我们分别从半钢胎的保有量市场角度、半尺寸化发展趋势角度以及自主化率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数量的角度上看,半钢胎依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半钢胎的大尺寸化也将持续不断地提升半钢胎的市场份额。但是当下国内半钢胎仍存在自主化率较低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国内轮胎企业在半钢胎市场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机遇。我们看好国内轮胎企业在半钢胎市场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随着国内优质轮胎企业在产能规模、配套市场、品牌价值等方面逐步突破,未来国内半钢胎自主化水平有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