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
3月26日《遂宁日报》 04版
村名片
大英县鱼峰镇之石河村由石河村和黄马沟村合并而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河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和“五个一”的全力支持下,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脱贫”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成功脱贫。
大事记
2014年,石河村、黄马沟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
2017年,黄马沟村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2019年,原指石河村全村退出贫困村的序列。
2019年底,石河村和黄马沟村合并为石河村。
指石河村党群服务中心。
乡村振兴路
大英县玉峰镇指石河村:
瞄准基层阵地建设
着力发展集体经济
大英县鱼峰镇是指距大英县10公里的石河村。它位于大英县四物水库沿线。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低。这曾经是一个著名的空心村和贫困村。经过五年扶贫,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场所、村卫生室等。在直石河村,通往村里住户的硬化道路为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石河村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完善基础设施
生活更便利乡风更文明
“刚到村里的时候,两个村委会的办公条件特别差,办公室也是会议室。夏天开了扇,桌子不用多久就积了一层灰。”石河村第一书记彭告诉记者,村两委的办公条件太差,群众活动场所更不用说了。
从2018年开始,智士河村开始完善基础设施。不仅村两委办公条件变好了,村里还建起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童心港湾、群众活动坝。有了群众活动场所后,智士河村成立了自己的舞蹈队。每逢重要节日,村里都会组织舞蹈队为大家表演,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文化活动室也成为村民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
虽然地处四物水库沿岸,但由于地势较高,地形复杂,缺水和交通成为制约智石河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阵地建设的同时,石河村还积极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村内主干道拓宽、断头路打通、到户道路建设。
“这座桥过去很窄,连车都过不去。现在路面已经加宽,安装了护栏。车辆进出非常方便。”彭告诉记者,石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过桥,以前比较窄,存在安全隐患。村里积极筹措资金加固拓宽过桥,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石河村3米多宽道路累计里程达30多公里,各类山塘水库27座,农业灌溉渠总里程4.8公里。村制调整后,村里有两个党建和文化阵地,总面积2.1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产业多点开花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e:15px;">指石河村耕地本来就少,地形又比较复杂,要发展产业困难重重。经过深思熟虑,指石河村决定从村里相对成片的水库河滩入手,发展瓜蒌产业。通过引入中药材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负责管理经营,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55亩,第二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依托临近四五水库的优势,村两委又对村里的鱼塘进行了集中整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2020年,指石河村利用第二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通过村集体牵头的方式,在村里建起了羊舍,发展黑山羊养殖,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解决了部分贫困村民就业的问题。2020年,该村黑山羊养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2019年,我们根据市场行情,将瓜蒌种植转化为时令蔬菜种植,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彭一鸣告诉记者,指石河村引进一户种植户,流转了中药材合作社的55亩地用于种植丝瓜等蔬菜。下一步,指石河村将通过整治撂荒地等方式,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桃花掩映下的指石河村鱼塘。
百姓幸福事
村民唐先文:
学技术种果树
勤劳就能致富
“去年,我们家有3万多元的收入,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借款,还花7000多元安装了天然气。”今年56岁的唐先文曾经是指石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他们家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还因为治病和供女儿上学欠下了不少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唐先文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鼓励指导下,开始种果树。“我以前种了几棵核桃树,村里考虑到我和妻子都不能干重活,就鼓励我们发展果树种植。”唐先文认真学习果树的种植技术,每次村里组织农技知识培训,他总会到场聆听。此外,他还积极向村里的农技员请教,并购买相关书籍,不断学习。村文化活动室投入使用后,唐先文更是成了那里的“常客”。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先文的果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果树种植面积也渐渐扩大。
2017年,唐先文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0亩左右,种植果树的收入让他成功脱贫;二是告别了长期居住的危房,搬进了漂亮干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房。“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不仅经常漏雨,厨房和厕所还都在外面,哪有新房住着舒服。”住上好房子的唐先文对新生活十分满意。
如今,唐先文的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5亩左右。除了核桃外,他还种植有枇杷、柑橘、梨子、桃子、李子等果树。“今年还有一批果树将要挂果,到时收入还会增加。”从土坯房搬到漂亮的新房子、家庭年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1万多元,唐先文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用心付出。他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靠自己的勤奋将日子越过越好。
村委会副主任曾红琼:
群众选择了我
我就要为群众办实事
在指石河村,曾红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2015年,30岁的曾红琼从杭州回到家乡,打算专门照顾父母和孩子。2017年指石河村(原建制)进行村两委换届,在该村老支书的鼓励和推荐下,曾红琼积极参选,因为年轻又懂电脑,曾红琼被选为指石河村(原建制)村民委员会委员。
当选村民委员会委员后,曾红琼主要负责脱贫攻坚资料和村里其他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并协助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处理村里的事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当年曾红琼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村里的事情都很琐碎,但对于每一户村民来说却不是小事。”在工作中,曾红琼事无巨细,抱着“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为村民办实事”的信念,积极做好每一件事。2019年,指石河村(原建制)村委会主任出现空缺,得到村民认可的曾红琼,被选为村委会代理主任。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2019年,曾红琼通过继续教育报考非全日制大专。“现在国家对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这也要求村两委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今年7月,曾红琼即将毕业,谈起报考大专的初衷,她告诉记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2019年底,大英县进行村建制调整,原指石河村和黄麻沟村合并为新的指石河村,曾红琼当选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指石河村黑山羊养殖场。
驻村帮扶记
指石河村第一书记彭一鸣
从扶贫“门外汉”到致富“引路人”
2017年,彭一鸣被派驻到指石河村(原建制)任第一书记,当时正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但来自城里的他却分不清小麦和稻谷,更不要说村民口中的“农业抢大春”“水塘马口”“一丈地”等词语。
既然来了就不要“怂”,有困难就迎难而上。彭一鸣主动向前任第一书记学习,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交流,走村入户访村民……经过近半年时间学习,彭一鸣熟练掌握了相关工作,在他的对接和指导下,村里建起了55亩瓜蒌种植基地,这让村里第一次有了集体经济。
2018年,在彭一鸣、村两委和各级帮扶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当年指石河村(原建制)圆满完成各项分解任务指标,各项工作逐一得到落实。
文化活动室、综合办公室、日间照料中心……2019年,在彭一鸣的带领下,指石河村(原建制)阵地建设全面铺开,道路扩容、断头路改造、入户道路建设按照计划全力推进。当年,指石河村(原建制)通过检查验收,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最后未脱贫的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全部达标,指石河村成功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彭一鸣告诉记者,通过五年的集中攻坚战,指石河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用好每条路每个蓄水池和山坪塘,重要就是看产业如何发展,指石河村将继续做好集体产业布局,壮大全村集体经济。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往往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便捷通畅的道路,想要引进业主发展产业,往往无从谈起。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集体经济,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成功脱贫,指石河村用实际行动印证这一点。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等,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村民办事和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从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媒体记者 杨树林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