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随处可见,加工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400万元;在某“红海”美容行业,自主研发的中草药口罩进入市场后年收入已达150多万元;把优质中药材种植资源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送到沂蒙革命老区.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上述创新创业成果的团队均来自同一所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投身创新创业大潮,破解中医药创新创业“密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还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科创融合,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2019年夏至2020年初,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曹带领团队销售中医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的功能性食品,半年实现销售额210万元,其中外贸订单50万元。
2017年,偶然间,曹得知教授在学校的支持下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但缺乏销售渠道和市场运营经验。经过多次讨论,曹签订了产品改造合作协议,启动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曹的项目与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相衔接,注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功能性食品。目前已开发出牡丹茶等13种产品,其中9种获得发明专利。
“这些产品采用药食同源的配方,既保证了药用功效,又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毒副作用。借助现代科技科技和营养,提升口感,调节身体亚健康状态,满足日常保健需求。”代龙说。
在学校的支持下,曹的团队吸收了很多在校学生。仅2019年,在校学生60余人,总收入29.74万元。“希望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造福更多人。”曹对说:
指导扶持大学生团队,助力创新创业
近年来,面膜产品在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份额逐年上升,在化妆品中堪称“刚需”。“但市场上各种口罩产品良莠不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品牌存在功能单一、过度推广等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生柴金莲说,听完学校的创新创业讲座,她突发奇想:能不能开一家公司生产高品质的面膜?
很快,柴金莲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研究筛选药典中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功效的药物,最终选择了燕窝和铁皮石斛。经过努力,团队成功研发出两款具有滋养、平衡修复功能的面膜产品。
凭借自己的产品,柴金莲和同伴们仍然面临着没有生产设备、没有量产、没有销售渠道等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积极与他们协调,推动他们与某公司合作解决生产销售问题。
中医和现代技术的拥抱,给柴金莲和他的同伴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广受好评,年平均销售额151.2万元,月销售额高达20.4万元。“学校一直为我们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还有专门的R&D顾问和项目指导全程跟进,指导品牌定位、营销策略、产品线拓展等业务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柴金莲说。
如今,山东交通大学
同时,学校实现了“双创”大赛覆盖所有学术层次、专业和全过程,以赛促创新,积极匹配社会资源。目前已有10家企业和投资服务机构进入校赛服务平台,为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1000多万元投融资,推动了创新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建孵化基地,为创业学
子提供助力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5级学生李金熹刚入学时,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还在建设当中,那时他还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在这里大显身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李金熹和师哥师姐们也动了创业的心思,打算在自己熟悉的艾灸上干一番事业。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后,李金熹与师哥师姐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成立了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主打产品。通过电商线上平台和校内、校外销售团队的线下渠道,公司的艾绒产品累计销售额已达3066万余元。该项目通过从山东各地农民手中收购野生艾草、雇佣农民进行产品初加工等方式,提供全职就业岗位10个,间接带动25人就业,累计带动农民增收344.8万余元。
此外,在学校针灸推拿学院和招生就业处的支持下,李金熹和团队还帮助莒县长岭镇打造艾草小镇,建立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艾灸保健等环节于一体的“绿色+特色”产业链。艾草产业逐渐成为长岭镇的支柱产业,当地也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
如今,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同时容纳120个创业项目、400余人办公。下一步,该校还将着力打造彰显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集聚地,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着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领域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助力。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03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周昌 李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