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压身份证私人贷五万,什么软件可以借10万

如今,借钱已经成为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几乎打开了手机上常用的app,无论是购物还是娱乐,甚至是工具类app“美图秀秀秀”“名片万能王”等。可以借钱,而商家通过“低日利率”、“二次到达”和“0门槛”等噱头吸引贷款。为什么各种应用都热衷于这项业务?会不会导致居民负债过多,提高居民杠杆率?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认为,APP热衷借贷,容易导致居民非理性和杠杆化,透支未来消费潜力,引发过度负债问题,值得各方警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林晓黎

公民:连打字米托工具都在卖贷款

“连输入法都可以借钱!”市民潘先生吐槽自己下载了输入法APP,但看到贷款入口最多可贷5万元,贷款提供方包括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小贷、成都集益富科技有限公司.据广州日报记者调查,目前电商、内容、生活、短视频、音频、出行、工具等各种流量巨头都加入了借贷行列。即使是无法避开的工具应用也会加入其中。比如在微博的“我的钱包”里,记者看到了“借钱”的服务。美图秀秀有“借钱”按钮,WPS有“金山金融”。在名片万能王中,还可以找到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公司贷款最高额度为3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排名前20的手机应用中,有70%提供了借贷入口。

混乱:仍然非法使用日利率

今年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通过网站、移动应用、海报等渠道,向借款人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然而,据《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很多客户仍然使用日利率。

点击进入微博“借钱”界面,记者看到日利率低至1.3万,但年化利率没有明确说明。上传身份证信息并同意协议后,显示可以借15万,然后点击“去借”,只看到年利率是33%,1000元内的月息是27元。

进入美图秀秀的“借钱”界面,只能看到“日利率低至13000元”,年化利率没有明确说明。上传身份证信息并同意协议后,显示预计可贷金额5万元,参考年化利率9.96%~36%。

在名片万能王的金融服务中,点击进入,只看到个人贷款标签上的“从0.03%日利率”,但年化利率没有明确说明。相关个人贷款的滚动海报上写着“1000元内最低借款时间仅从0.3元起”,但年化利率没有明确说明,服务由王新银行提供。

“日利率是3.5%,1000元一天的成本是0.35元,看似不高,但如果换算成年化利率,高达12.775%。”有消费金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像日常利息这样的营销噱头,也有机构推出各种无意义的消费贷款产品。此前,为了推广贷款业务,微博也将其包装为“偶像化贷款”。为了给爱豆一个名单,一些追星女孩拿了高息贷款。

前不久,一些银行推出了“彩礼贷”“墓地贷”等消费贷款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调查:为什么各种应用都热衷于借贷?

据了解,一般来说,这些流量客户端要么自己申请金融牌照,直接上线;或者榨干有执照的组织。

为什么各种应用都热衷于借贷?“无论是人们的消费、生产经营、投资,甚至贷对贷,对网贷的需求依然巨大。P2P网贷机构全部倒闭退出,在市场空间留下巨额利润。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各种互联网公司都非常重视消费金融,加大投资和发展。”艾媒咨询集团董事长兼CEO、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副会长张毅指出,如今网贷公司不再自主开发APP,而是利用平台或合资企业开展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接近尾声,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达到实现流量的阶段。拿着巨大的流量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像“拿着聚宝盆讨饭”。毕竟互联网公司在营销和用户增量的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甚至亏损赚钱。金融是一个现金流好、变现快的产品,所以各种app都青睐消费信贷业务。

风险:容易造成负债过多。城镇居民个人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了

但APP热衷于借贷,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过度的体验负担。“什么APP最终会成为借贷软件?我只想简单的叫个外卖,坐个车,别诱惑我借钱。”平底锅

先生说。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一旦开通花呗后,面对消费的诱惑,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超前消费行为。自己的还款方式往往是省吃俭用挪出下个月的生活费,“后来意识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不好,还完款就立马关闭了。有同学为了还网贷找网络兼职,结果又被骗走了3000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互联网平台参与小贷市场竞争,势必推动小贷资金价格和申请门槛下降,为居民短期融资带来便利,容易引发居民非理性加杠杆、透支未来消费潜力,引发过度负债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小贷资金容易违规流向楼市、股市,导致局部资产泡沫风险。而对于小贷机构来说,低门槛、申请人资质审核不严及贷后管理不足等,容易导致小贷机构不良率上升。


根据央行统计,2020年国内居民杠杆率62.1%,较欧美等经济体七成以上,仍有一定空间,且国内居民高储蓄和房贷首付比例高,国内杠杆风险整体可控。“但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10年居民杠杆率增长31个百分点,个别城市居民部门杠杆率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值得高度警惕。”周茂华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发布了专栏文章《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其中提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提醒: 信用贷款不完全等同于信用卡


就在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之和不能超过5倍;小贷公司应当在注册地开展业务,未经允许不得跨省展业。另一方面,以后小贷牌照的门槛也并不低,甚至比消金牌照都高。根据意见稿,如果只在省内经营,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全国经营,则需要50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很多线上金融平台利用的,都是网络小贷牌照开展业务,这些平台的业务可能都会将受到影响。


“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于支付渠道优势,和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二者之间,风险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便宜的流量都不精准,用户画像不全,就容易误判,还不起贷款,成本和风险都高了。”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提醒,各大APP从事信贷业务,从表面上看是科技的发展,金融业务的扩大,但实际上,却给用户带来过度消费、过分信贷、过度举债等问题。并且,如果不加以约束,不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也容易引起诈骗等次生危害。从用户和消费者角度来讲,信用贷款虽然好用,但是一定不要过分使用,信用贷款不完全等同于信用卡,有些信用贷款利率偏高,或者存在“砍头息”等违规行为。如果要使用,应到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等官方渠道下载APP。切记,在借贷过程中不要听信以验证还款能力等为理由向陌生账户打钱。


周茂华建议,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评估自身承债能力、理性消费,同时,鼓励小贷机构在“防范消费者过度负债”方面的创新。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