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走进滨州市沾化区黄生镇地泉村刘金梅的家时,几个农妇正忙着剪、缝、铺棉絮、成型等,在衣服案板上放了很多棉衣。
刘金梅(左)为90后村里的媳妇李静妍试穿新做的棉衣
正在给90后村媳妇试穿大红色棉袄的刘金梅赶紧说:“孟站长,你看井研穿这件棉袄多漂亮,比那些网店的飞机模型还漂亮。”
刘金梅和客服张复建在网店查看棉衣销售情况
刘金梅棉衣店的客服人员张复建(音译)是一名大学生。他因为疫情提前回家过寒假,来到刘金梅家做网店客服,既锻炼了自己,又学到了知识,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
刘金梅(左一)协助家里的技术工人做好切割工作
刘金梅的棉衣生意带动了村民增收
谈到目前网上的棉衣生意,刘金梅说:“现在是冬天,临近春节,棉衣真的很暖和。可能很多人都有怀旧的想法,生意出奇的好。每天运送数百件。家里六七个人忙着备货送货到凌晨两点,而我们网店当棉衣的也有三四十个人。这件棉袄分为两件:棉袄和棉裤。它是特别裁剪的,特别铺上棉絮,特别手工缝制的。大多数做手工缝纫的老年妇女一般能做两套。一天挣五六十元很容易,冬天至少挣三四千元。这些在家帮忙干活的农妇,按照多活少活,每天挣80-150元。”
张宏喜叔叔及时送来了妻子做的棉衣
说话间,一位70多岁的爷爷来送一件缝制好的棉大衣。他说他叫张宏喜。他今年76岁,在牛家村附近。这件棉大衣是他73岁的妻子缝制的。他家有四个孩子,都很孝顺,生活很好。然而,他的妻子年轻时会做这件传统的手工棉大衣。现在她有机会重拾这份体力劳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还多了一份。
刘金梅的棉衣都用最好的棉絮
目前,刘金梅的棉衣销往全国各地,尤其是临近春节。刘金梅家的棉衣以其独特的手工、传统的工艺和绿色环保受到市场的青睐。宁夏的一家养老院已经为老人订购了164套,而浙江的一家寺庙也订购了很多棉衣,其他地方也下了很多订单。在国家疫情防控的大形势下,今年的棉衣业务通过电商平台点燃,销量持续上升。
说起网上卖棉衣的创业历史,刘金梅说,一是她不屈不挠的性格和丈夫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二是她儿子张志伟的技术支持,他毕业于山东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的张志伟,不仅为母亲的网店提供技术支持,还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帮助地泉村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
原来,1969年出生的刘金梅,从小就对做衣服感兴趣。她十几岁的时候,
,她的表姐等几个人外出花钱学裁剪,回来后带回一本做衣服的笔记本,刘金美只是看了看笔记本内容,就直接裁剪做衣服了,最终那些外出学裁剪的几个人做衣服没成功,而刘金美在四外两村成了裁剪做衣服的师傅。在刘金美二十岁的时候,就赶集卖衣服,在八十年代末,一个集下来纯赚20元左右,这在当时可是不菲的收入,直到1993年与在淄博上班的丈夫张新泽结婚,夫妻两人就开始从淄博发货共同赶集卖衣服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种植了几亩冬枣园,小日子过得比较富裕。转折点是在2013年,在一次去淄博进货返回途中,刘金美听车上一人有人在网上卖棉衣,一年纯赚了二十多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金美回家就盘算开网店卖棉衣,可技术哪儿来?正好在山东大学上大一的儿子张志伟知道后,就通过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帮着母亲开了网店,并进行了店面设计运营等工作,刚开业时张志伟还对母亲说别看现在不忙,说不定以后还雇人呢,当时刘金美当个笑话,没想到仅仅一年后,生意就好起来了。
2013年刘金美还是把赶集卖衣服当主业,网店卖棉衣当副业,自己还兼任客服,以加工费形式带动本村十几个人做棉衣,当时棉衣只是销售到河南、江苏、山西几个省份,随着销售量的提升,第二年刘金美又让娘家兄弟媳妇帮忙做客服,把网店做主业,不再赶集卖衣服,那几亩冬枣也承包给别人种了。

因为发货量大,快递点直接到家里揽货
截止目前,给刘金美家里加工棉衣的四十多人,其中还有部分贫困户,这也增加了这些人的家庭收入。同时家里雇着两名客服,六名长年帮着做前期裁剪和发货的家庭妇女。镇上圆通、顺丰快递点的老板定时到家里揽货,发货也很方便。
说起未来打算,刘金美说现在电商平台发展势头好,政府政策也支持,在未来一是要继续做好网店生意,在富小家的同时能够带动身边更多人致富;二是积极学习短视频、直播等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刘金美还表示做棉衣这个传统手艺一定传承下去,只有市场上有需求、有买卖、有收益,才能让做棉衣手艺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