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饮料,奶茶肯定会排在TOP3。对于“奶茶狂热者”来说,即使要排队几个小时,也越来越胖,每杯30多块的高价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奶茶的热爱。
事实上,奶茶不仅征服了今天的中国,古代人对奶茶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
“30块太贵了吧?那你从来没有喝过你的皇家奶茶。”——甘龙说。
甘龙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奶茶控”。在热播剧《如懿传》中,有一个甘龙喝奶茶的场景:
为了喝更有仪式感的奶茶,他特意请人用新疆和田玉制作了一个专属的奶茶碗,上面装饰着错金片的枝叶,108颗细碎的红宝石镶嵌着花瓣,玉碗内底刻有“乾隆御用”四个大字,非常符合乾隆的花式口味。
甘龙还为奶茶写过诗:“羊绒煮牛奶,羊脂做玉碗。赞美皇家寺庙,给茶的青睐。”这些字也刻在他的专属奶茶碗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干龙白玉镶嵌宝石奶茶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的部分画面中,甘龙的侍从用多木壶喝奶茶
《奶茶的诞生》,回想起来耐人寻味。可以夸张地说,奶茶的饮用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茶作为一种饮品,据说是生活在中原的神农发明的,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茶迅速向北传播。三国时期《广雅》第一次吃茶:将饼茶焙干,研成粉末,放入碗中煮汤冲泡,再加入调味料(盐、胡椒粉、姜、葱、陈皮)拌煮。
用茶煮一锅咸汤听起来像是一道“黑菜”,但却为奶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牛奶与茶的传播方向相反,从北方游牧民族扩展到南方,冲击了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北魏赵武灵穿胡服骑射,孝文帝改姓为彝服的例子。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充分学习彼此的生活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喝奶茶。
南北朝中期,《齐民要术》记载了许多美味的乳制品,如“油炸炼乳”(浓缩乳)、“脱脂牛奶”(脱脂牛奶)、“长拉”(精制乳,类似酥油)等。似乎当时中原人有喝各种牛奶的习惯。
/>
▼


没有一点点防备,奶与茶就这样相遇了。而奶与茶的融合,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到了唐朝,李唐皇室开拓了宽广的疆域,奶茶也有了新的成长空间。奶,经由西域胡人、北方牧民,带进“国际大都市”长安,从此开始了与茶的深深“羁绊”。

相传,唐德宗是第一个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酥的人,“酥”即经过加工发酵后的奶。
唐代的李泌,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人公,也是位爱奶茶之人,和乾隆帝一样,他也为奶茶写了首诗:“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奶茶混合搅拌后出现的奶泡,被他比喻为“琉璃眼”,画面竟有些唯美。这种简易的初代奶茶,在当时的唐都长安形成一股潮流风尚。

而在唐太宗执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给边疆民族带去了中原的茶叶和煮茶技术,当地人民用牛奶、羊奶加上茶叶,熬煮成奶茶,惊喜地发现这种新型饮料还挺好喝的,之后便也有了“奶茶瘾”。
时至今日,西藏、蒙古、新疆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地方,还保留着饮用酥油茶、咸奶茶的习惯,这其中也有大唐盛世的一份功劳。

文成公主进藏
▼


《延禧攻略》中为富察皇后准备奶茶
奶茶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朝,皇室掀起了持久的奶茶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
背景基于清乾隆时期的大热剧《延禧攻略》就曾提及奶茶,作为观察力max的女主角魏璎珞,提及后宫各位主子的饮茶喜好时,有这样一段谈话:

讨厌喝奶茶的纯妃只是一个个例,实际上在清朝宫廷中,奶茶是大受欢迎的。清廷贵族本来就以北方的满蒙人居多,血统中自带“奶茶细胞”,几天不喝,就像少了点什么。
清朝宫廷筵席中,赐奶茶是一项隆重的礼仪制度,清乾隆帝曾在诗注中称:“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据史料记载,最爱喝奶茶的乾隆帝曾多次在重要筵席中喝奶茶、赐奶茶,意在体现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和礼遇。

清银龙柄奶茶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宫廷筵赐的皇家奶茶,一般人可喝不起。用的是庆丰司的牛奶,熬制由光禄寺承办,由蒙古煮茶高手烹制,筵席时分装在银质龙首奶壶中待用。熬煮过程的精细程度,配料的丰富程度,可以说绝不输于今日的各路网红奶茶,也难怪乾隆帝晚年“尤嗜奶茶”了。

从唐朝写到清朝,一部《奶茶的诞生》终于完成。其实,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件事:
中国人对奶茶的喜爱
是“祖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