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概念我们很熟悉,但却忘了讨论背后的本质。“IP”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文化行业几乎每个人都说过这个词,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行业火热的时候,大家都只是在路上,忘记停下来思考。如今,随着知识产权的降温,人们应该开始讨论一个早就应该充分讨论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产权?
厘清IP本质是旺旺智库制作的《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篇的首要任务。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靠面包,还要靠现实。”专栏作家约翰格里森曾经这样讨论过虚拟的力量。自五柱时代以来,小说就成为精神的纽带,目前,小说已经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的产业。能卖钱的虚构作品,常被大众称为“IP”。
知识产权无疑是近五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词汇。以前电影就是电影,游戏就是游戏,偶尔有联系有分散,不是一种气候。2012年前后,腾讯提出“泛娱乐化”,要和各种文化形态一起发展。2013年,移动游戏行业开始疯狂增长,IP成为快速吸引玩家的有效手段。于是,科技公司开始把“泛娱乐化”、“IP化”作为进入文化产业的起点。此后,互联网IP影视的成功和“影游联动”的火热进一步推动“泛娱乐化”成为行业共识,后来的知名漫画IP也在此时萌芽。
在高度简化的泛娱乐商业模式中,IP运营的起点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个人,一句话——,然后通过影视扩大影响力,也可以通过游戏改编。尤其是手机游戏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动漫和影视可以扩大受众,而影视是最有影响力的。
2015年,许多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有些公司确实管理IP,生产内容,而有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成了倒卖IP——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存储和销售,从而发大财。因此,中国迎来了一波“IP热钱”。
“一波”这个表达本身就反映了它背后的泡泡色。一本书,一首歌,一个人甚至一句话,只要他们看起来出名,只要他们能带来流量和赚钱,都被视为IP。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IP看起来数不胜数,但大部分只是成为了空架子或没有真正价值的一次性产品。当前内容行业的“寒冬”与最初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
2.
是基于过去几年的教训。在回答“什么是IP”之前,《纽约客》首先讨论了“什么是IP”:1.目前IP评价只关注纯流量/用户量,对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评价较多,导致“唯流量论”等不健康的行业趋势。
2.关于IP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人气”,但“人气”可能是通过恶意炒作获得的。
在此基础上,《报告》总结了IP的三个关键特征和四个评价维度。
三个特征是时间(“可以被市场和时间验证,形成长期的消费行为和预期”)、情感(凝聚和沉淀用户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不会因为不良的商业炒作而引起关注等。)和跨媒体(不断创新,通过不同主体的接力创造,共生形成一系列兼具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四个评价维度分别是“用户参与度”(总用户时数)、口碑评价(文化价值挖掘)、发展程度、跨文化拓展(国际化)等。
这个指标的核心不是用户数,而是时间。《报告》原本是一个瓦舍说书人,流传了很久。经过几百年,它终于积累了足够的时间;现在的一些作品虽然没有《西游记》那么古老,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短时间内可以覆盖几千万甚至上亿人,从而有了足够的“总工时”。
然而,它的繁荣也是繁荣的,它的死亡也是突然的。一个爆发式崛起的知识产权很可能会像旋风一样死去。要想长久,就必须与用户的情感产生共鸣。有积极情感共鸣的作品自然有更高的口碑评价,而有色情、血腥等内容获取流量的作品可能一时走红,但永远无法真正在用户心中扎根。
x;">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千差万别,而即便有一个可以感动人心的故事原型,但在不同的媒介上,最终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作为小说的《琅琊榜》虽有影响力但局限在小众人群,但电视剧却成为经典;而《西游记》足够经典,但以其为母本改编的作品确实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换言之,媒介平台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一个好的IP,必须能够以不同的内容形态在不同的平台里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换言之,必须有足够的“开发度”。
“跨文化拓展”其实是衡量IP变现潜力的指标。好莱坞大片往往成本数亿美元,这样的成本没办法在市场增长停滞的北美收回,但好莱坞拥有全球市场,这使得他们可以去冒险尝试。而且,IP在国外拓展越深,便意味着文化的基础越牢固,后来者进入的门槛也会月底,所以,《报告》认为,“IP的国际化意味着其市场、文化的双重占有与开拓能力,可以更大范围体现IP‘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这一评价标准并非凭空创造,也是来自于文化领域头部公司多年的实践。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便反复提及,腾讯对IP的定义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承载用户情感的符号和载体”,经过市场验证是说能赚钱或者受欢迎,而“承载用户情感”则是说这个IP要契合用户深层次的情感结构和价值。
在报告当中,腾讯也展示了其在IP领域的领先优势。榜单总共300个文化产品,274个版权在企业手里,而腾讯参与的产品有110个,远远领先于其他公司。而且,腾讯手里的IP遍布各类媒介,包括小说、影视、游戏、动漫等。《报告》认为,这源于腾讯的先发优势,“腾讯是中国最大的IP拥有者和建设者,而越早参与、布局越完善的企业,其产品文化价值相对越高。”
3.
《报告》突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原因,经时间验证的“民族文化”,已经是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而且本身也已经以各种形态证明过自己,而且,文化产业也可以借传统文化来弥补创意不足的问题,并唤起更多的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也需要文化产业来带自己走出博物馆。《指环王》系列,源自欧洲的神话和宗教故事;近来最热门的游戏《战神》,是对北欧神话的重新演绎;波兰总理曾将游戏《巫师2》作为外交礼物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其中体现了波兰人民的精神。
“一个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最直观的,就是一个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故事、形象,一个个有感染力的文化 IP。”在一次演讲里,程武将“IP”这一代表腾讯互动文化业务逻辑的词汇和国家需要的文化建设与输出结合起来。
报告也将动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文学、影视和游戏对于IP的意义已经人所共知。文学作品往往是IP的源头,它创作成本低,数量庞大,出现优秀作品的几率也更高。而且,搭建文学的质料是文字,文字是抽象的符号,更少受到具体形象的限制,因此更容易改编成为不同形态的作品。
影视则是IP的放大器。文学作品往往细水长流,而影视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聚拢相当数量的观众,极具放大IP的影响。因此,尽管影视本身可能不是最赚钱的环节,但作为IP产业链条的火车头,是最不能放松的一环。
游戏则是最具互动性的媒介影视。在其他内容形式里,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泾渭分明,互动并不是关键环节,但是,没有互动就没有游戏,借助游戏,用户更容易产生浸入感。而且,游戏是最有产业价值的媒介形式,好的游戏作品,可以为IP带来更多的收益。
动漫在过去一直被忽视。它比文学生产成本高,没有影视那么容易传播,商业价值也不如游戏。
然而,根据《报告》的统计,动漫却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头部动漫IP稀缺,因此每个头部IP都拥有极高的竞争力;漫画也成为IP改编时候最常选用的形式,274个IP的所有改编中,含有漫画改编的最多(其次是动画);而且,动漫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想要获得他们的关注,动漫是无法绕过的形态。
如今,影视和游戏行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而网文数量太多,脱颖而出十分困难,相比之下,动漫依然处于高速成长期,有望成为IP的下一个热点。
IP领域的头号玩家已经察觉到这一变化。今年四月,腾讯将原本的“泛娱乐”策略升级为“新文创”,程武谈到这一变化时,说“过去几年,我们较多的关注了 IP 的商业价值”,而在未来,腾讯将更加注重IP能沉淀下来的情感价值,“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腾讯也在集团层面上促成这一转变。九月底,腾讯架构调整,更有利于内容的整体布局。事实上也表明,腾讯在内容领域正在慢下来,正在全面转成价值思维。
产业高速发展时候会掩盖很多问题,如今产业发展慢了下来,理性终于追了上来,《报告》实际上是标志着大家对“IP”的理解到了新的阶段。或许这一阶段出现的IP,不会再有先前的火热,但是那些活下来、活得久、活得好的IP,将为这个产业带来更大价值,也将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