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高福利、高起点”“体面工作、差旅费报销”.进入“金银四”求职季,招聘信息随处可见。这背后有一些真假原因,让一些求职者摸不着头脑。粗心的求职者可能会因为虚假招聘而陷入欺诈和传销的陷阱。
近日,“虚假招聘如何维权”的话题在微博引发热议。有网友“吐槽”称,他们求职时,公司的岗位列表中涉及多个岗位的招聘信息,但入职后才发现都被调到了销售岗位。对此,公司解释称“其他岗位已满”,“新员工需要基层培训”。
遇到虚假招聘招数如何维权?求职者通过线上招聘平台进入“坑”,平台能“独立”吗?
先引入门再骗进“坑”
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企业实际上只需要销售等业务经营者,但为了吸引求职者求职,他们制造虚假岗位,采用“先介绍门再作弊入“坑”的手段,发布看起来“漂亮”得像“运营岗”或“销售总监”的岗位名称。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发现“主管”转岗后成了“小弟”。
2019年,招聘网站蔡颖。com推出了“招聘季求职安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虚假求职信息”是求职者的高概率之一,占65%。表现形式有:招聘信息中的岗位描述与实际岗位内容不一致,或者岗位等级差异较大。
除了“岗位不符”,未兑现的工作承诺也成了很多求职者的“大烦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求职骗局中“五险一金”的承诺未兑现是普遍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安全生产条件、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应当对自身招聘信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障求职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求职者也可以在面试前在线查看求职者的工商登记、营业执照等相关要求。如果发现自己在‘坑’里,可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要求企业赔偿相应损失。”刘俊海说。
求职者、企业两头受害
也有一些求职者遭遇虚假招聘诈骗陷阱,损失惨重。有求职者表示,被告知只要支付400元工号费就可以入职,但对方转岗后立即“消失”;有求职者被通知被高薪职位录用,但要想胜任这个职位,还是需要支付高额的培训费进行培训,“补短板”.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公安局侦破一起新型网络招聘诈骗案件。涉案诈骗团伙发布“体力劳动外包”信息,告知求职者支付600~800元代理费后,在家做串珠、十字绣等简单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能挣钱。
该团伙最初给求职者分配的任务相对简单,但渐渐地,求职者接到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难以完成。当求职者要求辞职并退还代理费时,诈骗集团以各种理由拒绝。
同时,诈骗团伙还发展“线下”,即他们发展合适的人选成为“三级特工”,让这些人以同样的方式骗走新求职者。全国共有3000多名受害者被骗近500万元。
除了代理费、培训费、管理费、体检费、服装费.招募“黑中介”或犯罪分子会以各种名义诱骗求职者。求职者不仅财产损失,连生命都受到威胁。
对于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都有过“p
此前,在北京、上海等地,虚假招聘以“美团招募骑手”的名义出现。非法人员冒充招聘人员,用高薪引诱求职者,要求求职者购买电动车、配电箱等设备或签订分期贷款合同后才能上岗。这些设备比市场价格高得多。有求职者去指定门店购买电动车,发现车辆有缺陷。当他们发现自己被骗时,罪犯已经走空了。
招聘平台能否独善其身
le="font-size:15px;">当前,网络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求职主渠道。根据咨询公司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市场发展半年报告》显示,疫情背景下,2020年招聘网站半年来日均覆盖人数高达587万人。“云招聘”流行,视频面试、直播面试、AI面试等形式涌现。
与此同时,网络招聘的安全防火墙是否筑牢引发顾虑。在今年的“3·15”晚会中,在线招聘网站简历泄露被曝光。几元钱便可购买走求职者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相关信息。有不法分子拿到求职者信息后,通过虚假招聘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诈骗。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虚假招聘为幌子,盗取个人简历信息。
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入虚假招聘的“坑”,平台能否“独善其身”?
记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近年来,虽有不少因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进行诈骗的刑事案件,但在民事领域个人起诉平台的案例却很少。
今年3月1日,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第一部部门规章。该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时还要求健全网络招聘服务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刘俊海认为,因平台疏于审核导致求职者因虚假招聘信息遭受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平台主体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网络招聘平台应当为广大求职者站好岗、放好哨、把好关。”刘俊海说,“招聘平台是它们搭建的,求职招聘规则是它们写的,用人单位是它们遴选的。平台不仅掌握着大数据,还借此营利,所以平台企业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
同时,刘俊海提醒求职者,应聘时要注意留存诸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票据等证据。一旦发现应聘过程中存在欺诈,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维权。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