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中央商务区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两三公里外的东山口,有另一种城市氛围。走在其中,沿街精致的老房子吸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驻足,中西合璧的社区气质也吸引着香港人何(英文名:Andrew Ho)和瑞士人Bastien Ciocca共同开了广州第一家Speakeasy风格的酒吧“殿前冰室”
创始团队是4个好朋友,2对经常“撒狗粮”的夫妻。他们有的曾在财富500强企业任职,有的曾在国际五星级酒店担任管理职务。
四位创始人在2019年新加坡亚洲顶级酒吧颁奖。
出于对餐饮业的热爱,我看到了广州鸡尾酒吧的空缺。2016年,四个人拿出几乎所有的积蓄,在东山口开了一家酒吧。成为老板后,他们除了调酒,还去市场买食材,洗厕所当服务员,手机号码一度被用作预约热线.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殿前冰室”除了在中国酒吧行业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酒吧”等奖项外,今年年初还获得了2019年亚洲酒吧TOP50的荣誉。
创始人安德鲁和他的妻子艾米在店里接受了采访。
拥抱各种奖项,四人对此并不满意。今年年中,他们又在东山口租了一栋老洋房,做了一个意式的餐吧,店里有穿旧白西装的服务员,金色的手持咖啡机,复古的风格,吸引了好奇的食客。
创业不易。一切都必须自己做。正如安德鲁在采访中所说,“除了找到合适的平台,创业也不怕赔钱。保持开放的心态也很重要。”
在广州创业的第一步:开越南面馆
2010年,安德鲁大学毕业,前往广州,在R&F君悦酒店担任餐饮部副总监三年。然后他被调到香港君悦酒店继续工作。工作两年后,他决定回到广州尝试创业。
“工作时,我发现自己对餐饮充满热情。在我开酒吧之前,我试着开店。这是一家位于淘金热的越南粉店。”Andrew说,虽然有“美食在广州”的说法,但当时广州的餐饮业主要还是以本地美食或国内其他省份的餐饮为主。“广州有很多外国人。当时我想开一家有点洋气的餐厅。”
工业风格的餐厅设计,开放式厨房,坐在高凳上聊越南粉,这是安德鲁的第一个项目。然而,安德鲁的想法并不止于此。餐厅运营一年多后,他邀请大学校友一起尝试开酒吧。
创始人安德鲁和巴斯蒂安是大学同学。
瑞士的巴斯蒂安乔卡和安德鲁都毕业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Bastien还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成为广州香格里拉酒店的一员。
在安德鲁看来,当时的广州缺少一个纯粹的鸡尾酒吧。“广州人对鸡尾酒和美食的欣赏程度很高,有自己的理想标准。然而,当时广州可供选择的好酒吧并不多。”
看到市场机会,两人决定试一试。
第二次创业开了一家酒吧,选择了东山口。Speakeasy的设计让邻居很好奇,想进来看看。“在广州找一个租金压力不大的地方,东山口是个不错的选择。它靠近珠江新城,有很多老人。
洋楼聚集,也有老广州的生活气息。”几经寻找,庙前西街58号成为了最终选择。
暴雨水浸街,水蔓延到店内,全员上阵清理积水。
“这里以前是卖衣服的地方,和一家贸易公司的办公室,一共3个铺位,我们一开始只拿了两个,一个铺位作为门口,一个则作为酒吧。”想要让酒吧融入老东山的社区里,不能过于西化但又要有个性,Speakeasy风格成为了设计首选。“我们不仅仅希望客人因为酒吧而来,也希望附近的街坊路过的时候,会进冰室看一看。”
2016年2月,酒吧开业了。
空无一人的柜台,店铺里摆放着简陋的货柜和冰箱,用毛笔书写而成的店铺招牌“庙前冰室”高挂在上方,打开置物柜后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庙前直街的黑白图片和满墙壁的酒瓶。好似哆啦A梦的任意门,让人随意穿梭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中。

Andrew和Bastien在巴塞罗那酒吧进行客席调酒。
据了解,Speakeasy风格是在美国禁酒令期间开始出现的,某些酒吧经营者为了躲避政府的查封,把酒吧开到了仓库,居民楼,书店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
“一开始来的都是外国客人,因为同事会讲英文,可以和外国客人沟通交流,或是因为这一点带给他们一些亲切感。”随后,Andrew在自媒体朋友的帮助下,酒吧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渐渐吸引了不少本地客人前来。

经营了一年后,酒吧开始扩大面积,把第三个铺位拿下,成为了jazz room,120平米的空间常常处于满座的状态。
酒吧开始火了,让Andrew意识到这一点的不仅仅是满座,在今年年初,“庙前冰室”以第35名的成绩,拿下了“亚洲TOP50酒吧”荣誉,在中国内地4家同获该奖项的酒吧中,广州仅此一家,期间更一度成为社交媒体上“广州十大打卡地方”的目的地之一。
Andrew表示,广州不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极少人会特地来广州吃吃喝喝,即便是在亚洲,知名度也并不是非常高,酒吧的发展速度也不快。正因为如此,他希望可以尽力让广州的鸡尾酒文化和亚洲一线城市的鸡尾酒文化接轨,这也是庙前冰室团队的目标之一。
亲力亲为固然重要
但要如何留住人?打开手机,Andrew笑着说,“之前我的手机号码就是客服号,每天都会有人打电话找我定位置,5000人上限的微信号,现在每添加一个人就要删掉一个人,后来开了微信公众号订位就好很多了。”

回忆起刚刚创业的阶段,Andrew坦言,并不容易。“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和拍档几个人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去菜市场买原材料,回来酒吧打扫卫生,为客人调完酒等到人群渐渐散去时,可能还要去洗厕所刷马桶……
酒吧人员流动大,也是每个经营者最头痛的事情。“做的最久的员工有三年的时间,刚刚才辞职离开,自己创业,现在做一些酒吧的周边,我们也会帮衬他。”
Andrew坦言,一个员工的离开,如果觉得酒吧做的不好,对于团队日后招聘来说,也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为了吸引人来,并把人留下来,Andrew和Bastien会自己独有的管理方式,带队出国学习,无论酒吧再忙碌,每年会有一整个星期的停休,带着员工到国外旅游,探店,学习交流。“我们会有意识地选择鸡尾酒文化比较重但又好玩的地方,带员工去感受一下其他酒吧的服务、设计,也顺便玩一玩。”
在日常的培训中,虽然会告知员工西式鸡尾酒服务的特点,和服务的重要性,但口口相传不如眼见为实,“在广州或者国内没有好的鸡尾酒店的模板可以学习,再怎么讲也无法听明白,亲身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酒吧是个需要常年熬夜工作的行当,Andrew透露,公司还给员工办健身卡,希望可以做到生活和工作平衡。
创业难怎么办?不怕吃亏,保持开放心态多尝试曾有酒吧行业人士认为,做酒吧,每三年是一个阶段,需要推陈出新,Andrew表示,“对我们来说,每个月都是一个新的阶段,每一天都要要有新的东西出现。” 对于Andrew和Bastien而言,开酒吧除了是兴趣,更像是可以不断倒腾出新鲜事物的实验室。

自行开发酒单,调配不同的鸡尾酒,在酒吧对面,租了一个房子,种植了调配鸡尾酒可用的各种香草,在酒吧窄小的空间里,则开辟了一个十来方米大小的“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和蒸馏设备,甜椒、甜薯、罗勒、番茄…..各种日常常见的食物,在蒸馏机的作用下,萃取成了不同风味的鸡尾酒原料,在经营酒吧的过程中, Andrew和Bastien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新乐趣。回首走过的3年多时间,像倒带一样从眼前快速翻过篇,创业这条路也越走越远。

两位经常前往国外酒吧进行客座调酒等交流学习,图为柏林bar show。
如今Andrew也把家安在了广州,太太Ame是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他们一起创业,共同见证着每一次荣耀的诞生,同样是创业者身份的Ame如今是位全职的时尚博主,Ame坦言,“创业虽然辛苦,但是也有好的方面。比如有回报、有自由。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怀念上班的时候,但是如果再让我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创业。”
Andrew笑着说,“创业前在酒店里面也做到一个比较舒服的位置,就算再回去也不需要重头再来,心里面其实给自己这样的退路。但创业真的不可以这样想,怎么也要尽力一搏。如果有一点点保留的话,未必可以这么全心全力去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希望来到内地尝试创业,生活。作为过来人,Andrew建议,“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如果决定创业类,就不要害怕吃亏,很多时候,你不做就没人做了。”Andrew表示,香港的机会始终没有内地多,借着这个机遇,可以多尝试。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梁爽爽
摄影:南都记者钟锐均
编辑:南都记者 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