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艰苦创业的名人故事 艰苦创业的人物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是一个三面与腾格里沙漠接壤的小村庄。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带着家人,与风沙抗争了20年。治沙面积8000多亩,被称为“治沙龚宇”。

他为省钱买树苗甚至不愿意做手术,他的执着和坚韧,久久温暖和感动着我们:

01

1981年,38岁的王天长带着妻儿定居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红水村。

来到红水村后,王天长发现这里的风和沙已经慢慢接近村庄。

当沙子进进出出时,沙子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家园的土地。

这时候,王天长的心里就萌生了治沙的想法。

1999年,56岁的王天长受不了风沙对他家的侵袭。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和村民的嘲笑,带着树苗和铁锹走进沙漠腹地,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治沙之路。

没有经验和技术,王天长的治沙之路从一开始就很艰难:

前一天刚挖的树坑一夜之间被风沙填平了。

新种下的树苗第二天就被扔出了根,或者干脆连根拔起。

但是王天长却不愿意放弃。他在沙窝上建了一个简单的棚屋,卖掉了他的财产,买了骆驼和一些工具。

树苗死了继续种植,坑填好了继续挖。

他的治沙之心就像神话中的龚宇一样坚定。

家人也慢慢理解了王天长,成了他坚实的后盾:

我儿子王印吉每天跟着父亲来回几公里巡逻,给树苗浇水。

3; --tt-darkmode-color: #A3A3A3;">老伴会算好时间,为他们做好饭菜,等他们回家。


就连小孙子都期盼着爷爷跟爸爸能早点让沙漠变绿。


终于,树越栽越多,风沙也小了很多。


这让王天昌一家信心倍增,治沙条件也慢慢成熟:


当年用骆驼驮水,现在儿子专门买了治沙车辆。


可就在一家人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家里的一场变故让王天昌父子悲痛万分。


02


小树苗长得一年比一年高,这片不毛之地也渐渐披上了淡淡的绿装。


从刚开始王天昌一个人“单干”,到现在妻子、儿子、儿媳妇,一家4口人齐上阵,王家人的治沙之路越来越顺利。


挖沟、铺草、筑障、栽苗、浇水、补苗.....


周而复始。


2005年,正当一家人全身心投入治沙事业时,14岁的小孙子告诉爷爷跟爸爸:腿脚有点不舒服。


那个季节,正好是3月份,是个植树的好时节,王天昌跟家人们正在抢时间。


大家以为小孩子腿痛只是小毛病,并没有太在意。


直到一个月后,孩子的病情突然加重,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小孙子得了脑干胶质瘤,而且已经发展到了晚期!


王天昌跟家里人很自责,却于事无补。


“小娃的病没办法治了,当时家里所有的钱一共还有3万多元,最后决定把钱用在买树苗上。”


每次提起这件事,40多岁的儿子王银吉都会哽咽落泪。


小儿子没有等到那年的端午节,便离开了家人,这成了王天昌父子和家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时至今日,王银吉还清楚地记得,小儿子躺在床上对他们说的最后一句话:“爸爸,你跟爷爷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儿子的这句话从此刻在了王银吉的心上,他说自己无论多穷多苦都要完成小儿子的心愿。


每当想儿子的时候,王银吉都会来到自己跟父亲栽种的这片树林旁,看着一棵棵渐渐长大的树苗,就像看到了昔日儿子微笑的脸庞一样......


03


长年的治沙生活,异常艰苦,对个人的毅力和身体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019年10月的一天,76岁的王天昌和往常一样牵着骆驼去了植树区。


中午时分,老伴做好饭等他回家,可等了许久都不见王天昌。


于是,便跟儿子一起去找他,到了之后发现老人正蹲坐在地上,手捂着肚子,表情痛苦。


儿子赶紧把老父亲扶回沙漠附近的住处,老伴给他吃了止痛药。


可第二天,王天昌的症状并没有缓解,疼痛的频次越来越高。


家人们赶紧把他送到了武威市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王天昌的胃部发生了严重的囊肿,最后确认为胃癌。


在医生的建议下,家人们准备为他立即安排手术。


可王天昌听说手术要花费不少钱,便对家里人说:


”既然已经得了癌症,我这么大年纪了,治好了也没什么用。不如把治疗的钱省下来多买些树苗种上。治沙造林,让沙漠变绿,造福子孙比给我看病好多了。这沙漠上的树苗就是我老汉的第二次生命!“


儿子见父亲不想手术,便努力劝导父亲:


"爸,您要有个好身体,才能继续去治沙造林啊,沙漠才能早点变绿洲哇!"


最后,在医生们的反复劝说下,王天昌答应做手术,不过他反复强调:不能花费太多!


全胃切除手术后,王天昌身体变得很消瘦。因为失去了胃部消化功能,他无法吃太多东西,可为了继续跟儿子一起治沙,王天昌每顿还是要努力吃下一些面条。


“我不会倒下!再奋斗几年,争取完成治沙造林一万亩!”


78岁的王天昌一边给树苗浇水,一边信心十足地说到。


王天昌用了20年时间,带着家人,与沙漠抗争,栽植苗木近700万株,治理荒漠8000多亩。在老人一家的带动下,周围的乡亲们也开始陆续加入了治理荒漠化的大军中,人们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坚定的支持者。


王天昌一家的治沙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一些公益组织和个人也开始资助他们治沙造林,相关部门也通过发放公益林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


每年,当地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洪水村附近的荒漠开展义务植树,学习王天昌的“愚公治沙”精神。


治理荒漠化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渐成燎原之势!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王天昌有些“迂腐”,耗尽自己几十年年华,再搭上儿子的青春,去治理沙漠,到底值不值得?


有这时间,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不比这强吗?


可说到底,老人还是不愿意离开家乡,沙进人退的形势之下,你也搬走,我也逃离,那家园怎么办?


有句歌词唱得好:


“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家乡再不好,那也是养大我们的一方水土。


不满意,我们就去改变她,并非只有逃离。


人生得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觉得人生得意义就是“功名利禄”,有人认为是“材米油盐”。


可我却觉得“治沙愚公”王天昌得人生更有意义:他不图财、不为名,一心治沙,造福千秋子孙,未尝不是功德一件!


讨论:你觉得王天昌老人“愚公治沙”值得吗?你身边有这样的故事吗,欢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