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36所具有“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高校正在进行招生,这些高校的招生日期基本截止到4月底。许多学生和家长在雾中看花,在水中看月亮。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馅饼”,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深宅。如果你不报名,你会害怕失去一个绝佳的机会。毕竟如果再多一个录取,能进入“强基计划”,未来的人才培养条件会这么优越。但是,如果报名了,就不熟悉其中的奥秘,怕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学生和家长关心的无非两点:一是能不能记录下来;二是是否适合走“强基”之路。
我先说第一点。其实,高校设置的“强基计划”门槛并不高。一种是已经过线的考生(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以各省划定的分数为准);另一类是获得过全运会一、二等奖并通过一线的考生。当然,这是进入的门槛。至于能不能考上,也要把后续考试的成绩考虑进去,再看综合成绩。一般有笔试、综合素质测评和体育测试。
我来说说第二点,学生是否适合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其“强基计划”的招生目标是:“有志之士,追求卓越,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未来致力于相关领域科研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内容看似空洞,没有量化条件,难以衡量,似乎是一个难以适用的标准。但实际上,它反映了“强基计划”的宗旨和本质。
报读“强基计划”的学生将来会做基础研究,这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部分。主要面向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汉语言文学(古代文献学)、历史、哲学等专业。说白了,就是以后要做学问,做研究。如果简单粗暴地把职业分为技术应用、行政事业、理论研究和商业服务,那么“强基计划”就是以理论研究为目标的。另外,比如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从政当官,经商发财,想成为某个领域的技术牛人的学生,不适合走这条路。
先说说适合走“强基计划”道路的学生特点。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其次,我学习能力强,对学习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以后想一辈子做这个职业,坚持不下去的不建议涉猎。此外,学生相对内向,容易集中注意力。内向的人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倾向于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不会被周围的事情所干扰,不容易分心。换句话说,他们习惯于过于关注自己之外的人和事,所以在性格方面适合做研究工作。可见,知名研究者大多性格内向。非常活泼聪明、喜欢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敏感感知和反应的学生,长期从事相对具体、略显枯燥的研究活动,自然会有相当大的压力,比内向的人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个人能力方面,根据专业研究对象的不同,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至少要具备语言智能、数学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一些智能优势。
“强基计划”的吸引力在于,考生可以不受试卷成绩的限制,还可以通过其他考试形成综合成绩,从而获得“吃小火炉”般的学习机会。而且招生的院校都是985,也是“双一流”,未来发展可期。可以说,已经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未来在事业、衣食等方面都没有后顾之忧。因为是高起点,国家对这些人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贡献,希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国家的重型武器”。
所以,正在犹豫要不要申请“强基计划”的考生和家长,应该自己比较一下,试着想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