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 学业和创业的关系

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持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民生改善,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实现。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再加上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大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减少、海外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增加的双重压力,今年大学生就业迫切需要及早找到精细精准的帮扶措施。

当代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就业观。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意向和进度的跟踪,分类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和明确求职定位,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助热线,引导毕业生优化就业观,增强毕业生对灵活就业、自由就业、慢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认知,大力鼓励大学生投身中西部、边疆、农村发展。

一方面,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强部门联动,持续拓展“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增加入伍、升学、就业见习等指标,鼓励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等基层公共管理岗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智慧旅游、智慧体育、外卖配送、智慧出行、住宿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造更加灵活、多元、灵活的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通信、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R&D与设计、现代供应链、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支持高校打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学习-就业”闭环教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减少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招生,大力培养数字经济技术人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完善课程设置,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将就业教育前移并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加强联合培养,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工匠和工程硕士;鼓励利用寒暑假实习、实训、业务开放日等。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专业相关行业。完善高校道德修养的体制机制和就业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回归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大就业帮扶,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各地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对接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校企对接机制,联合举办区域、行业、联盟招聘活动,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对接教育部“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全面完善校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向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提供求职技能,对毕业生实行精准管理、精准政策。推广新模式

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双创”教育,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和学习,支持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置创业学分、举办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打造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创客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创业辅导、免费创业工作站等综合配套服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和天使投资的支持力度,落实创业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积极利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业,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

完善就业政策,确保充分就业。政府应加强多层次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助企稳岗政策的受益面。普遍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简化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和申领社保补贴手续。构建劳动者权益保护新机制,定期出台各类新职业国家认定办法,研究制定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规范从业人员安全、作息、薪酬等劳动保护标准,加快解决灵活就业和新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带来的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争议处理难、社保缴纳难等新问题。守住就业底线,实施“一人一策”帮扶城乡贫困家庭毕业生和残疾人,确保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作者:乔荃,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助研,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