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做生意创业,创业跟做生意一样吗

什么是商业?-可复制的创业

皮皮茶吧——和优秀的人一起养发

本文节选自皮皮写的《可复制的创业》第一章第一节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国内经济面临“三大顺差”和“三驾马车”的失衡。

1999年,林毅夫提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劳动力过剩和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双过剩”,温铁军在《八大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中提到新世纪完成金融改革的金融资本过剩,合起来就是“三大过剩”。

“三个过剩”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帝国时代由剩余劳动力引起的饥荒和革命改变了王朝。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各种运动和下乡解决了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人口过剩的压力通过城市化转移。制造业产能过剩现在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调整。在过去的时代,当人们缺乏意识时,如土地兼并和白银进口,他们会被误认为是政治因素。事实上,所有的政治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政治理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矛盾的产生是从经济问题传导到政治手段。比如金融业,从1992年的无效票到人民币真正货币化,再到新世纪的金融改革,资本撤退不务实,热钱闲置等等。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无论意识形态如何,都是协调企业经营的手段。

拉动经济的国内“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甚至这一时期进行的拉动内需的医疗和教育产业化改革,都是商业调整。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中国要掀起“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要出现“全民创新”“全民创新”的新趋势。我们应该看到,国民经济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足以通过行政和政治手段实现软着陆。他需要全民共识,需要方向指引,通过人的自我创新解决三大剩余问题。

以上情况我们大致讨论一下,结合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最新权威判断。这些判断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宏观外部环境是什么样的。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从事的微商活动在现阶段是支持还是反对,是适合增长还是逆势增长。

an>




这是我们能够讨论创业的现实依据。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创业,是商业是什么,不讨论意识形态、政治生态等其他问题。


我们也不是教科书、理论著作,所以对商业认识不需要那么学术。我们了解商业,最重要的是为了了解创业。


商业的行为起始就是从交换开始的,有很多人的交换才形成了商业。能够产生交换,是基于卖方和买方各自的等价交换,在这里卖方更多的是主动一方,有创业的意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创业,创业是有价值物的一方通过出售自己的价值标的实现财富增值的一种行为方式。


看创业这个主题,往前70年,中国建国以来,真正可以从商的,应该可以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可以从事商业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创业了。


每个开始的创业者,其实都是商人。


1、用游戏的视角看创业者在商业上的角色演进,我们可以看做:个体户--小商人---生意人--企业家。


2、从创业者角度来看近40年来,商人的业务特征,以便为商人归类一个发家史的规律,我们大体可以分为:胆商-知商-网商-钱商-势商。


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两个角度的特征,我们不妨深入大胆的分析下。


土地


这个世界根本生产资本是土地,我们基于地球赋予我们的土地资源,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野生、放养、种植、交易,我们获得生存资源、生产资料、生活乐趣。


土地做为商业的最底层载体,是我们需要明白的第一逻辑。


基于这个“土地”,我们形成的“负债+投资=增长”的商业模式,由此形成的商业身份和商业形式。


所以,商业的底层逻辑是:土地及衍生资源的分配。


在以后所有的商业模式变化下,生意始终是在这个上面一层层嫁接。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农业生产剩余会形成交易市场,然后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形成了工业革命,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剩余后,又开始了金融层面的演变,形成了服务业。




舍和得


商业是交易,交易本质是舍和得,按政治经济学,无论你划分在哪个产业,你都需要进行交易,你舍的是劳动力,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舍的是你生产物资的富余,得到你不足的。以有余换不足,是交易,形成商业。




财富模式


金融资本的典型特征是高度负债,文雅点说法是杠杆财富。


财富演变的典型特征是:储蓄-资产-负债


我们还是讲回商业的话题。


为了更清醒的理解商业,我们得知道财富是怎么匹配的。


更进一步说,我们凭什么有足够的财富?


欧成效在自己的《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这本书里提及过这个概念,当我们想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有“结余”,这个结余来自工资所得,也可能来自家庭积累。


但纵观现实,大多数的“结余”是因为“工资”所得,无论你的创业资金来源于哪里,最终溯流而上都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工资”积累,在压缩自己的各类开支后,形成一定规模“储蓄”,这些储蓄要么被投资,要么被消费。被投资的会形成一定的资产,无论是实物资产还是金融资产,形成一个集水池,然后投资,形成杠杆性负债,跳出自己的生态圈。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早就普及过财富的逻辑,他认为我们的职业处于财富四象限,即雇员、自由职业者、老板及投资者,而在雇员及自由职业者这个层面,我们如同在一个老鼠圈里进行赛跑,通过工资完成支出和储蓄,通过储蓄加小规模的借债实现资产的配置,然后逐步挖到一桶金,继而实现财务自由。


从象限上看,老板及投资者较多运用的工具是投资+负债,实现自己的资产增长,实现财务自由。跟欧成效提及的富人来自负债有异曲同工的相似。


财富的初级阶段一定是结余,结余来自劳动所得,也即工资所得。我们一定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如今的社会,相比任何一种投资,工资的增长是最安全最高值的投资回报。你的储蓄、资产,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都可能会贬值,但一个人的劳动力在相对长的时间节点是在增长的。由此,欧成效给的结论是“在中国的特色是:底层爬到中产容易,中产爬到富人极难。”这个认知也符合中国特色。


但是如果我们来阅读财富这本书,创业实际上是在拿自己的储蓄来赌“投资+负债=增长”。




资本家和创业者


由此可见,在获得资金富裕的时候,我们为了获得更大的财富,选择进入创业这个赛道。


这个赛道大体我们可以分类为资产投入和资金投入两种形式,资产投入是指以自雇方式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租个铺面,当然创业形式多种,也有开个公司,做个平台的;资金投入呢,可能是买个理财产品,大多数都是指投资一家公司或一种产品。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咱们创业者是不是就是资本家?马克思说资本家都是剥削者,以剥削他人的剩余价值来发家致富,可我创业后,总感觉是给员工打工,员工是剥削我的,我还要给他发工资、福利,稍不如意对方就跑了。


我们今天不讨论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且马克思的分析有他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正确性。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创业是用已知获取未知的行为方式,哪些是已知的呢?你有多少钱,有什么样的创业产品或点子,租门面还是写字楼,还有是否招聘员工,给员工什么样的工资和福利,这些都是已知的。这些已知的是不是就一定能实现你期望的未知的呢,不一定,企业的未来不仅仅是当下你已知的,还有变量的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等宏观环境,也有微观的你的微操作。所以,创业者并不是一个剥削的导向,反而是勇于探索未知的先行者。


其次,现代商业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社会充分竞争,利他者更容易成功。创业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是有利于他人的,能够成就别人的,才更容易被社会和服务对象所认可。创业者在许多时候也要创造生产富裕,而雇佣的员工其实是自己剩余价值的延伸,更多的是一种伙伴关系,而不是剥削关系。


再次,资本家一定是以钱生钱为主要财富来源的大企业家,他玩的是资本,是通过资本运作来达到个人财富增长的目的。而创业者,即便你投几个亿下去,一开始也就是一个创业者,首先压榨的是个人剩余和生命力,哪可能有资本家的闲情雅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 皮皮茶吧 ——


和优秀的人一起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