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景鑫北京报道
酝酿了近十年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航,其中蕴含的巨大交易量也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目前,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可以通过碳金融基础服务和碳排放配额抵押融资支持市场发展。
据记者《中国经营报》了解,绿色金融是银行信贷的主要领域之一,而碳金融则是重要立足点。虽然目前碳排放交易额只有几亿元,但市场高速增长,规模可达千亿。目前,许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碳金融的发展,并做出了战略部署。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迅速推出相关抵押贷款产品,加快碳金融衍生品研发,甚至围绕碳金融全生命周期探索创新业务模式。
碳金融“风口”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近日正式启动。市场运行初期,交易集中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以配额现货交易为主。目前覆盖第一批的电力排放控制企业有2000多家,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0%。
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全国碳市场整体成交较为活跃,排污权价格已连续数日上涨。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主体进入,这个市场背后将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国信证券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期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左右,到203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碳交易处于“窗口”,监管政策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基础服务和融资的支持力度。
7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叶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首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12.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煤3亿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当量7亿吨以上。”
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叶表示:“加大创新力度,未来碳排放权作为有效抵押物可以为银行扩大融资提供重要质押基础,可以探索。”
事实上,地方支持碳金融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业务从业务层面得到提升。据悉,在上海银保监局和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银行业协会和上海市保险业协会联合发行了《践行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涉及银行信贷、发行债券、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等。
对于碳排放融资,提案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积极参与全国能源使用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互换和远期交易、配额证券化、碳场外互换、碳债券等碳市场交易品种。”
“随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市场规模将相当可观,这对银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目前银行在这个市场的业务量并不大,大部分银行还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创新产品。”一位来自股份制银行的人士表示。
抵押信贷“上线”
面对碳金融的巨大机遇,许多商业银行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国有大行的建行在碳金融方面率先推出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针对持有有效碳排放配额CCER的碳排放单位或代持管理碳排放权的碳资产管理类公司,在建设银行申请贷款用于企业减排项目的建设、技术改造升级。相关信息显示,该产品的授信额度为1000万元,贷款期限根据用途不同分为3年期和5年期,而担保方式为碳排放权质押。
实际上,兴业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以及瑞丰银行均有相关碳排放权抵押贷款产品。
兴业银行碳金融起步于2006年,也是拿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后首单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该行称,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杭州分行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当日分别为黑龙江省某热电联产企业、浙江省某环保能源公司提供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2000万元、1000万元。同时,兴业银行下一步还将探索开发碳排放配额履约、交易、增值等创新碳金融产品。
浦发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始于2009年,10余年来在碳金融相关业务方面也夺得了业内的多个“首单”。据了解,该行早期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为主,先后落地国内银行业首单CDM财务顾问业务、CDM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创新国际碳保理融资业务等。
2021年5月,浦发银行携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SH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组合质押融资。
7月21日,山东省首批两单碳排放权抵押贷款业务同时落地。日照银行向山东熙国能源有限公司发放1年期碳排放权抵押贷款3000万元,利率低于本行抵质押贷款利率0.56个百分点;兖州农商银行向兖州市银河电力有限公司发放3年期碳排放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利率低于本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72个百分点。两笔贷款均采用“快审快贷”简易办程序,实现了押品登记、授信审批、贷款发放当日完成。
据了解,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将碳金融的发展纳入到了战略布局中,并匹配了更多的信贷支持。贵州银行党委书记杨明尚在7月11日对外称,该行立足自身运营和业务拓展,科学制定了贵州银行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首次提出“绿色银行”“碳中和银行”“赤道银行”三位一体的战略愿景。“力争到2025年全行新增碳金融融资200亿元。”
江苏银行则在最新发布的“碳中和”行动方案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
在碳交易权融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相关的立法也在逐步完善中。7月1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配合司法部推进《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立法进程。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权融资需要有一个制度保障。”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在银行抵押信贷中,质押品的价值要能够突显出来,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才行。银行基于此才能构建更好的风控模型,探索更多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