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地图集
此前分散、灵活的用工方式,让农民工容易找到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合法权益易被侵害的隐患……
【建筑市场劳务用工调查】农民工需要怎样的用工方式?
他们希望:劳务用工变成劳动用工,不再被欠薪,权益有保障
阅读技巧
此前,建筑市场分散而灵活的就业方式使得大量农民工能够找到工作。同时,由于用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农民工希望的是,劳动成为劳动,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遭受工伤时得到法律保护,不再被拖欠工资困扰。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建筑市场的劳动力就业逐渐规范,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9月17日,来自黑龙江省绥棱县的41岁农民工徐光福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徐氏兄弟大厦,向劳务派遣公司询问签订合同事宜。他之前签的劳务派遣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承包商刘涛逃跑后,他不再通过劳务经纪人找工作,而是通过一家劳务公司送他去建筑工地工作。
提起刘涛,许光福心里五味杂陈。十八年前,是刘涛给了他一张去沈阳的票,带他出了森林,吃了包了,让他边干边学,做了木匠,有钱结婚养家。四年前,他还是刘涛,欠了他和妻子6.8万元工资,失踪至今。
《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有5437万农民工。这5000万农民工中的大部分过去通过劳务经纪人在建筑工地上找工作。他们对建筑市场的非正规就业有着复杂的感受:灵活的就业方法使他们能够快速找到工作。同时,一些劳动者违规承接工程,将风险转嫁给农民工,拖欠工资,使他们遭受欠薪之苦。那么,农民工需要什么样的就业方式呢?
劳务用工让农民工出村找到活儿干,但会扣下部分工钱
刘涛是徐光甫的师傅。2002年,23岁的许光福在家乡打零工挣钱。刘涛曾经是村里的木匠。他带着老乡去沈阳打工,和他一起出去打工的三个姐夫都赚了钱。成名后,附近几个村子的人请他介绍工作,成了“刘老板”。他去每家每户都会拿出一本电话本和一个计算器。他会打电话到项目工地这边送工,跟那边的农民工算工资。那一年,许光福的父亲突发脑梗,家里失去了收入。他让人们去找刘涛。
刚到沈阳工地时,他在刘涛打工,每个月挣400元。几年后成为一名大工人,我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有了稳定的收入,他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刘涛是他们的介绍人。多年来,许光福和妻子以及30多名老乡跟随刘涛,在10多个建筑工地工作。刘涛一直拖欠工资,最长的一笔是在10个月内结清的。
许光福知道,刘涛每次都会扣他工资的百分之一、二。他不想找工作,不想赚更多的钱。有一次他独自进城找工作,中介要求500元的代理费,但他没有放弃。当他发现一个建筑工地在招人时,他直接跑过去,聊了10分钟,被礼貌地邀请出去。最初,项目现场招聘的是配备人员的经理,而不是工人。项目被分包给了承包商。只有找到承包商,你才能在建筑市场找到工作。
多年来,刘涛介绍的工作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正是因为刘涛和许光福的收入,才从未断过。当他和妻子结婚盖房子时,刘涛借给他5000元用于装修;女儿出生时,刘涛给了他一个大红包。刘涛引进400名农民工到沈阳和大连工作。正是他电话簿里积累的人脉,让很多农民工有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不规范的劳务用工一旦出了事有的难追责,有的受牵连
“包工头没有身份,平时也没人管。有些事难怪,有些事牵连。”许光福说。这些年来,他遭遇了肆无忌惮
包工头,张鑫就是其中一个。张鑫经常以活干得不好为由克扣农民工工钱,农民工敢怒不敢言。2014年,张鑫拖欠40万元工资去周转资金,农民工实在没法子报了案,张鑫逃跑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判处1年有期徒刑。工程款由建设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包工头到农民工,包工头是农民工上游直接的纽带,成为了欠薪矛盾集中爆发地。
2016年,刘涛跑路之前经常换车。许广福觉得刘涛肯定是赚到钱了。一次酒桌上,刘涛无奈地说,换车是因为拿车去抵押办贷款了,又买车,是为了跑项目充门面。建设单位经常拖欠工程款,拿不到钱只能押车押房借贷款,高额的利息把刘涛的利润压缩得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亏本。最后,资金链断了。
“法院判我们胜诉,可他家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搬走了,没有能抵债的东西。”许广福说,被拖欠的工资6.8万元,是用来给女儿上大学的钱。许广福花了两年时间打官司,每次提起这事,他都愤恨不已。
不完善的建筑市场劳务用工方式让包工头这一环节承担了大量的用工风险。2019年3月,住建部和人社部制定并实施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建筑企业与农民工先签订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在这之前,因为未缴纳工伤保险,农民工出了意外,包工头赔得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
2005年,原建设部提出3年内逐步取消建筑劳务领域的包工头,农民工将基本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2016年开始,多个省市明确取消劳务资质。这意味着劳务用工趋势是以专业作业的企业为主,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
让劳务用工变成劳动用工,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无论是以包工头雇佣还是劳务公司派遣的方式用工,关键是让劳务用工变成合法合规的劳动用工,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其权益。”辽宁百联人才管理公司总经理郝红宾解释说。她认为,以前包工头恶意欠薪、农民工出了工伤后纠纷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个职业的监督和管理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建筑市场劳务用工不规范。
2019年7月1日施行的《政府投资条例》明确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表示,这意味着阻断了包工头铤而走险、转嫁风险给农民工的机会。“比方说,包工头承接一个包工包料的工程,前期垫付购买材料的资金巨大,往往求助于民间借贷,一旦资金链断裂,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便同时打了水漂。不让包工头垫付项目,也是保护包工头不会成为受害者。”孟宇平说。
像这样规范用工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2014年底,人社部、住建部、原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截至2018年末,辽宁省农民工参保人数达64.9万人。有了制度的护航,劳务用工方和农民工在面临工伤意外时都会有一份保障。
刘涛跑路后,许广福通过同乡的介绍,和施工队里8人,先后与沈阳4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合同,一年一签,由劳务派遣公司联系项目部派活儿。“现在签劳务合同已经比之前跟着包工头干心里踏实多了,我们有了社保,出了事有保障,也不再担心欠薪问题了。但我最希望的还是能直接跟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这样我就是那个公司的人了。”许广福说。
许广福的希望也正是建筑市场规范劳务用工的发展方向。据郝红宾介绍,劳务用工是就劳务的提供与报酬的给付所达成的一种用工关系,因关系不固定可规避用人单位在劳动保障管理以及劳动争议等方面的风险和责任。而劳动用工指的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在工作条件、劳动保护、最低工资等方面都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过去的包工头和现在的劳务派遣公司与农民工之间都是劳务用工关系,未来随着建筑市场各项政策监管日趋完善,用工方式也会更加规范,劳务用工最终会走向劳动用工。”郝红宾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为化名)(记者 刘旭)
责任编辑: 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