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幽默的创业创新口号 创业宣传词

文同乌马晓曼

它比“群居动物”不那么卑微,比“打工仔”更有气势。最近,“打工仔”被一堆口号气得够呛。

“劳动人民、劳动灵魂、劳动人民都在这里。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工人。”

“兼职工作可以节省十年时间,没有工作你一天都活不下去。晚安,农民工们!”

“今天搬砖不狠,明天位置不稳。加油,工人们!”

“工作累吗?累了。但我不能哭,因为骑电动车擦眼泪不安全。”

“捡砖头的时候不能抱你,放下砖头的时候不能喂你。我选择捡砖头,早上好,劳动人民!”

因为非常容易引起广大上班族的共鸣,# Worker #在微博上多次被列入热搜榜,相关话题数超过10亿,堪称“全民玩梗”的节奏。

农民工是出卖时间换取劳动报酬的人。说白了,凡是“拦手拦口”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农民工。

那些没有生产资料、股票、分红等“睡后收入”的人,都在“打工人”之列。

生活中无数的场景都可以和“农民工”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从早上工作日被闹钟叫醒,坐公交地铁上下班,中午点外卖,加班到深夜.这些上班族在生活不那么甜蜜的时候,都配得上“加油,农民工”这句话。

为什么“农民工”这个词会爆?在我看来,有几个原因。

1、“打工人”,一场职场焦虑的集体释放

2020年对职场人来说注定是艰难的一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工作岗位的“萎缩”成为必然,“裁员”“降薪”“不加薪”成为很多企业显性或隐性的应对规则。

这种情况,一方面点燃了上班族的职场焦虑,另一方面也让人顺从地认清现实,珍惜已经拥有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满意的选择。

这时,带着自嘲和自我鼓励的“打工人”给了专业人士一个轻松得体的“焦虑出口”。

艾伦伯德在《身份的焦虑》:

我们过去把在社会上占有尊重和分量的人称为“大人物”,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极称为“小人物”。其实这两种“标签”都是荒谬的,因为人如果作为个体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

但是这些标签传达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待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不同的。地位低的被忽略。我们可以粗暴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甚至视他们为“一无所有”。

这般对身份的焦虑,深埋在每一个社会人士的心底。这是一个崇拜精英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同辈压力的时代,但社交网络的出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片可以肆意解构严肃和消解焦虑的“乐土”。

上班很辛苦,但我先用“打工人”贬低自己,所以不怕别人再贬低我。

当人们被舒适地替代为“劳动者”时,甚至有一种“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工作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放手的勇气和胆量,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业的能力和资本。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可能真的就像网络表情包里的嘲笑

样,是一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了。


当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只能想办法接受现实。痛苦和愤怒太耗费能量,还对身体不好,不如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头,轻松加入“打工人”大军,变被动为主动,用自嘲解构焦虑,用幽默寻找认同。毕竟,比起“肥宅”、“葛优瘫”,“打工人”还多了一点满满的正能量不是么?



2、别谈什么白领了,“打工人”是对职场的祛魅

对看清现实的通透“打工人”而言,“白领”、“中层”这样的词汇,都是资本家编出来忽悠大家踏实打工的。就算每天一杯星巴克冰美式,就算每天开着小轿车上下班,不管你外表多么精致和洋气,只要不干活,你就没饭吃。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它是指对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也引申为曾经受到信奉或被追捧的事物在受到新的认识后地位下降。


打工人的爆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型职场祛魅运动。


很多人厌恶职场、讨厌工作,本质上是由于对职场抱有了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毒鸡汤横行的时代,工作很多时候和“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划上了等号,当人们怀揣着美好的期待,但却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和资本主义的暴捶之后,难免对工作产生厌恶之情。


但如果我们只把工作看作一份养家糊口,不需要过度投入也不奢求过度回报的事儿,那就可以心平气和多了,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工作原本的样子。“打工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觉悟。


对大部分人而言,职场就是意味着琐碎、意味着一天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不自由。你的工作没有义务满足你的兴趣,让你舒服,让你快乐。快乐是要花钱买的,老板怎么可能又要给你付工资又要负责让你快乐?这一切,“打工人”的双眼早就看得明明白白。


“打工人”的爆火,某种意义上是大众职场观念的一种进步。认清职场,面对职场,携手工友,努力打工——这才是一个“打工人”应有的修养。



3、“打工人”的Meme体质

我在《进击的文案》一书中提到过,类似神烦狗Doge、悲伤蛙Pepe、假笑男孩这样的能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网红表情包,都是Meme(迷因)的一种,有点类似于中文“梗”的意思。


Meme一词最初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他认为“Meme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就像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而《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是:通过模仿等非遗传方式传递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文化基因。


那些在社交链条上拥有较长生命周期的Meme,都具有两个特征。首先,它们身上都藏着有惊人发酵能量的“种子”。这多半是一些反常规或者夸张的元素,譬如假笑男孩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尬笑,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激发他们自发加工演化的冲动。


其次,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可变异性”。它们就像一个万能的“模板”,能给网友留下花式“复制”的空间。


“打工人”这个热词本身,就具备Meme体质。首先它很抓人眼球,“打工”这个词,原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背着蛇皮编织袋、戴着白色纱线手套的劳工群体,但在当代互联网的语境下,反而拥有了一种“复古”的趣味,为这个词增添了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


其次,“打工人”的代入感特别强,几乎人人都有资格用“打工人”造句,毕竟谁没有经历过辛酸的打工时光呢?正是这样的特性,让万能的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为它的发酵注入了群众惊人的力量。


“打工人”火了,因为它刺痛了你,同时又娱乐了你。它是对魔幻世界的解构,也是一个庸常生活的短暂避难所。不管怎么样,明天的太阳还是会升起,就像你上班的闹铃还是会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