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璐
六月的鲁网6月4日讯(记者 王冰姿 范金鑫 摄影 张慧敏 朱锐),齐鲁大地麦浪滚滚。人们注视着麦田,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老区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新时代,老区人民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勇气,用双手绘出了脱贫奔小康的壮丽新画卷。
“春天种一粒谷子,秋天收获一万粒种子”。如今,革命老区变了旧面貌,换上了“旧貌”,穿上了“新衣”。这种变化源于党对革命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高度关注,得益于革命老区与时俱进。
日前,“在这里读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巡礼”线上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深挖经验、找亮点、采典型,真实记录山东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验和举措,呈现革命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家门口”念起“致富经”
位于费县薛庄镇的彩山前村,因拥有近300年历史的金桂王而闻名,被称为“江北第一桂”。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是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兴旺、村民兴旺的“秘诀”。
多年前,彩山前村是有名的落后村,但彩山前村虽然基础差,但“理子”还是很“有希望”的。村里有高级工程师3名,博士4名,硕士18名。七分之一的人是本科生,这是一个著名的“冠军村”。除了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一书记姚秀武认为发展民宿是个好办法。
彩山前村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上,精心打造了20多个特色民宿。通过“民宿文化游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农村闲散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增效。姚秀武告诉记者,村集体有30%的收入在合作化的民宿,再由村民购买宅基地的股份,这样不仅可以每年获得1500元的固定收入,还可以每年获得固定分红。
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在沂蒙精神的强力引领下,彩山前村以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主线,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带动村民致富。
彩山前村致富只是山东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当地的条件,特色产业扶贫在齐鲁遍地开花。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山东农业农村系统累计帮扶惠及贫困人口137万人,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家致富,发展特色是关键。解放前,位于临沂的雅油沟村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线,也是鲁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村治理山川,植树造林,留下了这一片青山绿水。“望山见水,忆住乡愁”是雅油沟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在家工作”的真实写照。
2015年,当地民营企业兰陵城头开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始打造雅油沟村田园综合体,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逐步发展出一条特色化的旅游扶贫之路。
对于雅油沟V村村民夏永春来说
农促旅”的可持续发展式文旅扶贫让压油沟村变成了富得流油的小山村,压油沟田园综合体创造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经典模式,加快了农民的发家致富奔小康步伐。“带头人”引领“致富路”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湖光山色,林海果园”这是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李庄村如今最真实的写照。走在乡间小路上,街巷两旁种满了丰花月季,“月季大道”“月季小巷”“遇见花海”等以月季命名的街道,串联着12个具有特色的农家“网红”小院。

曾经的冯卯镇李庄村藏在深山无人识,一穷二白,直到田琨书记的到来这里才撕掉了“穷山村”的标签。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田琨书记带领李庄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在村民自愿前提下,盘活村民房屋使用权,发展主题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将闲置小院打造成业态小院。小院摇身变“网红”,吸引大量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随之村里也跟着热闹起来。不单经营小院有收入,村民的手工制品也可以在非遗小院展示,销售。
田琨告诉记者,一个闲置小院“复活”后,能带动20人就业,实现了村民在家致富和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还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69岁的村民刘振凤既热心又有手艺,合作社聘她来管理非遗传习所,除了每月500元工资,加上出售自己缝制的沙包、键子等,一月下来收入上千元。
地处沂蒙山腹地临沂市费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不同历史时期,红色血脉的传承和沂蒙精神的引领,激励沂蒙子弟踊跃参军,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爱党爱军的深刻含义。走进王富社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从退役军人到村党支部书记完成华丽转身的赵炳信。

1980年2月,赵炳信从部队复员后,凭他过硬的军人素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成为村办企业的带头人。从革命战火中涅槃锻造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传承中得到弘扬,成为推动王富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9年2月,赵炳信任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后,带领全体村民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坚持以农促工、以工养农,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办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了脚步。据赵炳信介绍,社区产业主要以木材加工为主,截至2019年12月,王富民营企业达146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产值55亿元。2020年10月,全村848户,3100人,人均收入达3万元。
近年来,山东广纳贤才,从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等群体中择优遴选村党组织书记,吸引众多人才回乡创业任职。2020年9月,山东还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省市县选派9078名干部,帮扶1810个重点村以及所在县乡,建强村级班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产业“挑大梁”托起“致富梦”
革命老区换新颜,“智慧农业”来帮忙。

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是由华沃(山东)水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型农业产业项目。进入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映入眼帘的便是长526米、宽240米,高大宽敞、科技感十足的玻璃温室,据悉,其单体连栋智能玻璃温室面积18万平方米,规模亚洲第一。
新型农业产业项目离不开新方法、高科技。据悉,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与海尔集团(专利)合作开发余热供暖和制冷系统,充分利用华沃水泥厂余热,解决了玻璃温室冬季生产耗能大的问题,同时,利用工业能源循环利用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我们这个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规划面积1500亩,其中一期投资5亿元,占地600亩,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5亿元,解决就业150余人。”工作人员介绍说,“项目全部建成后,产业园每亩可实现产值30万元,相比传统农业产值增加上百倍。 ”该项目不仅为当地种植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农业创收、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引领和带动峄城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悉,截至2020年底,山东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59个,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山东省唯一被命名为国家农业公园、规模最大的生态农业旅游庄园。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创意新构的乡村旅游不断绽放新的活力,更迭成就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告诉记者:“国家农业公园是乡村休闲和农业旅游的升级版,是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物。”在王传喜的带领下,代村始终坚持以农为主,以农促工,以工补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实现了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四园一区”融合共建。
据悉,2020年代村村集体各业总产值36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比20多年前翻了30多倍。从落后到先进、从脏乱穷到富裕和谐,代村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全面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榜样的代村,不仅仅是为本地村民带来幸福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王传喜带领着整个代村,更是给全国乡村振兴事业交出了完美答卷。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在3月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新旧动能办副主任王海林表示,山东将优先支持将革命老区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建设一批产业转型示范园区,加快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强实体经济。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蓝图,正在革命老区以及齐鲁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