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战胜扶贫】
用针刺绣很漂亮
90后女孩变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孙海峰通讯员岳丽萍
一个年轻的女人,像水一样安静,轻轻地挑选和慢慢扭转她的针线.这幅画令人赏心悦目。在酒泉市肃州区东东镇,90后绣工曹爱玲不仅把这幅画拍成了现实,还用一双巧手致富,“绣”得漂漂亮亮。
东东镇返乡创业的曹爱玲,跟随全国刺绣大师学习刺绣。她十几年来一直拿着绣花针,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她的作品取材广泛,从屏风、亭台,到花鸟虫鱼,再到香包、吊坠,无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精细的针法,优雅的色彩,恰到好处的造型,质感和层次,用针线的画面效果几乎可以乱真。她先后获得苏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源巧手”、“苏州巧妹”、“创业楷模”、“返乡农民工苏州工匠”等荣誉称号。
“刺绣是我从小的梦想。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我们的年轻人耐得住寂寞,吃苦耐劳。能等丰收的人不多。”曹爱玲说:“当初,我是挑着小贩的担子,叫卖我的作品。我很困惑,哭了,但我仍然咬紧牙关坚持着。”在一次次参加比赛和展览后,她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她开了一家网店“织梦馆”。2018年春节,苏州电视台邀请曹爱玲做独家专访,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鼓舞了曹爱玲。之后,成名的曹爱玲踏上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道路,多次在尹达、下河青、丰乐、东东等地举办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她的技能中学到了增加收入和共同致富的方法。
2018年是曹爱玲刺绣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创办的酒泉市直梦阁手工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先后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和“非物质扶贫就业车间”。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要是工艺品生产、刺绣、珠绣、丝网花、手工编织、民族服饰设计加工、技术指导和服务培训。合作社主要是农村留守妇女和贫困劳动力。曹爱玲训练和指导着每一个人,只会翻锅碗瓢盆的农村妇女学会了一项技能,她们的日子有了希望。“我主要学做珠绣和手工编织。除了地里的收入,我还可以靠自己的手艺再赚一笔。”合作社成员何芳说。
因为不受场地限制,可以集中生产,也可以分散加工。只要勤勤恳恳,大部分人业余时间都可以在家做。在安置周边闲置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成立到现在,合作社在当地吸纳了20名劳动者,其中10名是贫困户的女工,她们已经建档并签订了劳动合同。
随着电脑刺绣的兴起,传统的手工技艺已经被机械方法所取代,传统刺绣正在被一扫而空。
对此,曹爱玲认为:“我们提倡手工艺的原汁原味,既要保持手工艺传统的精湛技艺,又要融入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同时,她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降低成本开发了一些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
手里拿着针线活,曹爱玲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带领着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和贫困妇女投身到致富增收的事业中,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和一根银针“绣”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