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自学心理学入门书籍在线阅读,心理学书籍免费阅读

选书

心理学研究和阅读以应用为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也就是以你的性格为前提,指向问题核心的书。

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看过几本社会类书籍:《人性的弱点》,《别独自用餐:85%的成功来自高效的社交能力》,《零压力社交:内向者的轻松人脉术》,《走出孤独》,《孤独患者》。这些书中只有最后一本对我真的有帮助,但如果没有这个搜索过程,我可能不会遇到它。

小时候看《人性的弱点》,觉得找到了金科玉律。现在看了副标题“赢得别人喜爱的六种方法”很反感。这本书是我童年的影子。不适合自己的书不仅没用,还会给自己带来焦虑。《别独自用餐:85%的成功来自高效的社交能力》这本书的观点对我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读书的时候,里面介绍的所有事情和动作都让我气馁,想“破罐子破摔”。

现在,看到这句话,“我犯了没有安全感的年轻人犯的错。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只和上级做朋友,忽略了同行。正常情况下,人们用一张脸面对上级,用另一张脸面对下级,用另一张截然不同的脸面对朋友。这种行为真的很可笑。”可以说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让我想起了一些认识的人,突然有一种想把这本书送给他们的冲动。

《零压力社交:内向者的轻松人脉术》读起来舒服多了,但是太肤浅,用处不大,因为我发现我的问题不是社交能力不足,而是身体厌恶、疲劳、电池电量低和孤独成瘾。

于是我转向孤独的研究,读了《孤独的城市》,《独居日记》,林清玄的《孤独是种大自在》等。这几本书对孤独的解读更倾向于哲学和艺术的方向,虽然我有同感,但还是觉得自己错过了问题的核心。

之后遇到了两本心理学上的孤独书,让我找到了正确的路,一本是《走出孤独》,一本是《孤独患者》。

《走出孤独》是一本不能读的书。它的理论是,你的孤独是由情绪饥渴引起的,这会让你遇到很大的困难。你需要改变自己,走出孤独。

当然,我不能否认这个理论,或者我不想读书的原因是因为我踩了一个猪尾巴。也许以后我会发现这是一本有见地的书,但不是现在。

《孤独患者》的理论是,你孤独是因为你患有阿斯伯格症,这是正常的表现。世界上有很多像你这样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在能力范围内走出孤独。

这部漫画主人公的很多经历都很契合我的感受,对问题核心的解释和建议也让我觉得精准又有启发,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我的珍贵书籍清单上。这两本关于孤独的书针对的是同一个现象,但由于对原因的判断不同,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大相径庭。

以下十本推荐的书都是我为了申请的目的,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挑选出来的。这些书中除了《中国人的情感》这本书外,没有大的参考书和理论书,清晰简洁,适合日常阅读和检查。

希望这些书能帮助到一些和我有相似性格和经历的人。

我可能是一个多向思考者,INTP ENTJ部分,阿斯伯格处女座。

自我认知

一、 《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高度敏感的人的书。与高度敏感的人相比,我更喜欢多向思考者或右脑思考者

名词。除了对衣物面料有执念外,我不觉得自己很敏感。不过哲学式的抽象大脑+充沛的想象力+情感脆弱倒是击中了我。这本书算是我的启蒙之书,它彻底开启了我的自我探索之旅,把我从对外在世界规律的探索和对理想人格的寻找转向了对内在的观察与分析。




二、《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


这是一本介绍十六型人格的书籍。通过对感知方式、判断方式、内外倾向,判断与感知倾向四个方面进行判定和排列,组合出十六种人格。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以及得到自己的测试结果:INTP,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觉得没什么大用处。不过,最近却越发觉得测试结果有参考价值。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越发的清晰,也越发的靠向NT(直觉+思维)状态。我现在还记得,最开始工作时,有前辈对我讲,看杂志绝对不要看字,只要看图就好了。现在看来这对我简直是一种蹂躏,因为文字带给我的是图片远远不能比的。


还有对于有过分FS(感觉+情感)倾向的人有些反感,原本这种感觉隐藏在内心里面,我其实也并不讨厌这些人,甚至很喜欢,但是有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确让我难以忍受,最近,我似乎找到了原因。


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规划和布置工作,我整体又有向ENTJ转变的倾向。


虽然是十六型人格的目的,在于划分和归类,但我认为不应该用它来放大差异。


这本书的副标题——潜能开发,也许才是人格测试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也不赞同将它作为职业测试的一部分,限制个体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将十六人格看作一个自我管理工具,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三、《内在的天空:占星学入门》


好几本占星学书籍都让我爱不释手,不一一列举了,这本《内在的天空》是占星学入门书,介绍了很多占星的方法和原理,并不是简单的速查手册。占星学对心理探讨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无论是塔罗,还是星座,都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它们比起冷冰冰的心理分析,具有更强和更广泛的指引意义。它扩大了心理学的影响范围,业力、前世、预测,时运等等,大大开拓了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人类的世界是连贯复杂,相互影响,而占星学所创建的测试结构,虽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推测出结论,但是会带给我们一些素材,这些素材是我们内心感知的实体化。它们就像转化酶一样,将那些零散的记忆,发生的事件,遇到的人,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解读。这种宏观的认知方式,让我们不再拘泥于一些自己的错误,或者其他人的错误,我们会立足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一切,并且思考未来的可能,这可以抵消我们内心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和恐惧。






四、《孤独患者》


这是一本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或亚斯伯格症,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的漫画,作者将自己作为一名亚斯伯格症人群的经历用漫画的形式进行了讲述,这是一个从自我怀疑,自我厌弃到自我救赎和帮助他人的过程。


阿斯伯格综合征在婴儿群体中非常普遍,但随着成年,很多症状会减轻或消失,但还是有一些残留在身体里,为我们所谓“正常的”生活带来障碍。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定要接受和面对自己的感受,伪装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爆发的时候更狼狈。我自己对于过多的社交活动真的感觉很累,所以现在基本开启节能模式。但是,这又会让自己显得过于冷漠,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情感基调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泛认知

五、《童年的秘密》


提到心理学,原生家庭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我也思考和阅读了很多这个领域的书籍,但是觉得这根本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这本《童年的秘密》给出的是一种理想的发育状况,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在绝对自然地状态下生存,达到 理想的发育状况。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做到这一切,他们已经努力给我们最好的生活了。所以,重要的是依靠自己来理清问题,找到症结。






六、《中国人的情感》


这是一本文化心理学书籍,学术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是这本书的主题非常独树一帜,用理性的心理学的方式剖析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我找不到其他书籍可以替代。


我们都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科技化等等的转变,传统情感的土壤一点点消耗殆尽。也许每一个人中国人都应该思考一下,哪些是我们要坚守的品质,哪一些是我们不得不抛弃的。




扩展阅读:中国人的情感解读,强关系多维空间——读《中国人的情感》(视频)


工具

七、《思维模型》


这本书我在其他文章中有特别介绍,我阅读它的时候,还处在多向思考者的泥潭中,它让我理清了思路,建立了思考方法。我的NT一面很可能是从这本书开始展现的。思维模型更契合我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法,没有任何阻碍,这让我终于从大量的信息之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创作之路。




扩展阅读:跳出惯性思维——评《思维模型》


八、《如何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


这本书,我同样介绍过,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理论支持,是我所一直渴望的“必然性”的解答。这正是“哲学大脑”所追求的东西,虽然没什么用,但是没有就没法行动,这可能也是INTP的一种病吧。


对我来讲,再多的事实也没有一个精湛的理论有说服力,因为我可以通过事实验证理论,并且发展自己的理论,而面对茫茫的信息,我的大脑很可能会瘫痪关机。




扩展阅读:爱上一只“存在主义蜘蛛”—读《如何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上) 爱上一只“存在主义蜘蛛”—读《如何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下)


九、《发现你的创造力类型》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有创造需求的人,所有渴望自我表达和自我诠释的人都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创造力类型,也可以说是动机类型。找到自己的创造力类型和动机,可以让我们专注在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而不是迷失在外界环境里。


我的创造力类型是感知型——表达自我,帮助他人。这个类型,与我在占星之中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让我不再为不能坚持一个领域而感到懊恼,我也会更专注于感知,而不是信息搬运。






十、《聪明人的才华战略》


这本书很适合爱好广泛,注意力不集中的人,达芬奇是典型代表。阅读中,我感觉脸上发烫,尝试用书中的梦想清单,金字塔,分析矩阵来寻找目标,的确有一些作用,对于喜欢结构化思考的我来讲,能够掌握一门自我评估工具,更具意义。我现在会努力地做减法,不停地自我检视,去掉多余的精力输出,但是一下子切中目标,还是有一些困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感到很难过,一个一生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人让我非常崇敬。






后记



这些书也算是我对自己一段时间思考的总结吧。心理探索是一个终身游戏。我们的性格并不是绝对固化的,我的探索之旅也不会停下来。遗传基因,脑神经科学等等都在输出新的解读。


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确应该努力了解自己,但这些不能成为我们行为的借口。对于一些人来讲,过多的心理研究也许有害而无益。


因为,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个人特质,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为了自己性格而存在的世界,我们要承担的责任,要实现的梦想都在这个相同的现实世界中,没有人可以躲避。


所以,与自我认知平行的,我们都有一条“成熟之路”要走,像《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系列就是这条路上的灯塔。


成熟之路与自身的特质的融合,才能够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自我实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进阶之路,而不是光鲜亮丽的目标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