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开发了新的试剂
慈溪青年创业创新宣言
人才总量超过2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350余人;“3315资本人才引进计划”数量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新增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三年“领跑”全市;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4105人,均创历史新高;自主培养国家“洁清”人才实现零突破;慈溪(前湾)人力资源生态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去年以来,慈溪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全力以赴吸引人才、搭建平台、优化生态、谋发展,交出了人才引进和教育的“高分报告”。
抓住“高铁时代”“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等重大历史机遇,慈溪加快集聚“高精尖短技能”人才,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基础人才,持续打造最佳人才生态。“我市将深化人才引进,加强协同创新,加快建设长三角优质人才集聚高地,努力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未来发展中抢抓机遇,率先打造‘重要窗口’。标兵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慈溪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
作者陈陆
图片由慈溪市委人才办提供
发布新的人才政策,向世界“招才引智”
优秀领军人才(团队)在慈溪创业创新最高可获1亿元;对重大投资项目人才公寓给予奖励;青年人才没有落户门槛.2020年上林峰会开幕式上,慈溪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向全球人才抛出“绣球”,从优秀的人才队伍中吸引“先手棋”。
2020年慈溪人才新政提出,对“上林英才计划”入选领军人才(团队)给予前四名“千万元”支持,即最高项目资助1000万元、最高人才创业创新基金投入1000万元、最高贷款贴息1000万元、最高个人上市奖励。“本市将大力招聘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对重点人才给予特殊奖励;院士工作站最高可获得340万元补贴。”慈溪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慈溪积极打造人才引领、创新生态、政策体系优势,加快推进人才引领战略,位列“中国青年百强县市”第一。根据新的人才政策,本市将对离站留慈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最高50万元的补贴;对新引进的高校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的生活和住房补贴。
针对企业面临的“引才”、“留才”、“苦学”等问题,慈溪进行了政策优化和集成创新。根据新的人才政策,我市将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建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的企业(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搭建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提供配偶安置、联系人配对等人才服务;通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双轮驱动”,以及政策和补贴的“双向发挥”,建立了分级分类人才子女入学的协调解决机制。
近年来,慈溪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特色培训、高技能人才深造等技能人才成长全链条渠道。按顺序
作为杭州湾南岸的“桥头堡”,近年来,慈溪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集中资源赋能人才创新;引进中科院、宁大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两大科研平台,以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积累创新动力;加大创新载体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创造科技资源的综合场所。
人才兴旺,产业兴旺。去年以来,集R&D、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慈溪上林蔡颖“链”平台持续发力,孵化空间近40万平方米,入驻人才项目161个。同时,聚焦智能装备特色产业,成功申请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宁波市级人才创业园。“总公园
规划面积达11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园五区三基地’,融合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已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70个,引进集聚顶尖特优人才49名。”园区负责人说。构筑人才“蓄水池”,增强发展“源动力”。去年以来,中科院慈溪医工所研究团队联合当地企业成功打造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创新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2020年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2人、宁波“3315计划”4人,跻身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行列。中科院上海分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通过组建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吸引一批带动性较强的高新技术团队项目落户。“我们研发的手持QPCR(核酸扩增)检测系统通过海关总署组织的项目验收后已投入量产,配套的还有一款微流控芯片试剂盒,可联合应用于口岸现场检疫。”宁波胤瑞生物医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创新要素承载力。近年来,慈溪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与本地高校宁大科技学院合力探索人才定制化培育“慈溪模式”。其间,支持龙头企业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宁波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以企业为主体共建成省级以上产学研平台近20家。“去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近4亿元,跻身省级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行列,入选宁波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名单。”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立军告诉笔者。
为加快建设特色型创新平台,慈溪启动宁波智能家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市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浙江科技学院慈溪产业研究院、清控科创(宁波)创新基地等特色平台近20个。
■当好“店小二”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慈溪着力构建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环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优化人才生态,厚植创新沃土。去年以来,慈溪完善市领导联系结对人才制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助创专员”,将服务工作融入人才引进、技术落地、项目发展全过程。对标“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该市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大平台,积极推动人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目前,上林英才产业园入驻企业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领域打响自主品牌。“我们研发的7个产品已获欧盟CE认证,在微波消融系统、陡脉冲电穿孔消融系统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园区企业赛诺微医疗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杰说。
“引凤还需筑好巢,唱戏还需搭好台”。慈溪不断强化人才至上的思想共识、创业创新的要素支撑、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努力打造更加适宜各类人才发展的“一流环境”。去年以来,该市打造前湾人才服务综合体,汇集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产业园、先锋驿站等平台资源,加快推进人才服务标准化、一体化;整合政府服务和市场资源,精准导入聚匠孵化器、甬潮创投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着力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效率和满意度。
落实“关键小事”,解人才后顾之忧。近年来,慈溪打出人才服务“组合拳”,慈溪市人社局、公安局打通内部关卡,通过“引进人才一事联办钉钉群”对接落户人才信息,实现引进人才落户“零跑腿”;加快推进人才购房优惠、住房补贴政策“落地”,累计推出1185套人才公寓。“有了房子,我打算把妻儿都接过来住,我们就能在慈溪安家落户了。”去年10月22日,浙江人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绍拿到《慈溪市人才公寓准购证》后喜上眉梢。
去年以来,慈溪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开展“才·富”对接活动等方式,为创业团队和个人解决不少融资难题。为鼓励支持优质潜力型人才企业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该市成立“人才银行”、前湾创业创新学院,设立慈溪人才创业创新基金;12家人才企业在“甬股交”挂牌,获得社会资本超4000万元。
■打响人才品牌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发展新起点上,慈溪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加快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全力打造活力澎湃的浙江创新智造示范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年初以来,慈溪做大做强人才基本盘,深入实施“上林”系列人才计划,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类人才“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对标宁波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新定位,我市将以联动创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和完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为主线,持续创新人才机制、建强人才平台、打响人才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慈溪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
对标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慈溪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通过“内外联通”,该市将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组合实施“青英弄潮”“青苗回归”“青创筑梦”“青声助力”“四青”行动计划,倾力打造青年友好城;实施新时代“上林工匠”计划,着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扎实推进“一核二链三点N平台”智能家电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的成长通道,导入优质科研资源和力量,有效实现“从技术到应用”“从0到1”的关键支撑。
通过人才科技“双轮驱动”,慈溪谋划建设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今年,该市将主动承接甬江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与“G60科创走廊”辐射,打造优势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实做大“前湾人才之家”服务平台;提升慈溪(前湾)人力资源生态产业园能级,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动设立政府引导性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推进“人才贷”“专利贷”等金融创新,形成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圈。
为加快推进沪甬人才合作大平台建设,慈溪将加强与宁波杭州湾新区创新平台载体的衔接融通,利用慈溪重点企业在沪研发机构资源优势,对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推动从“上海创新+慈溪制造”升级转变为“慈溪创造”;发挥上海慈溪经促会、慈溪上海商会、慈溪中学上海校友会、上海慈溪乡贤会等组织作用,谋划成立前湾驻沪引才联络站,加强民生领域交流合作,构建面向上海的多层次交流合作、公共资源共建共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