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5月21日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说自主创新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行动,我就反对。”他之前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相信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进程的时间。”
他所谓的“自主创新”,就是独来独往,什么事都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他在精神层面支持自主创新,但其他人已经创新了,所以他们可以为知识产权付费,而不必再做一次。
作为一家全球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者,这种理解没有问题。创新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关起门来造车是不会有结果的。很多人都明白,“自主创新”可能也有这样的含义,那就是西方会做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不能落后于人。比如,我们曾经感叹自己是一个制笔大户,却做不出圆珠笔,需要进口。因此,这被视为一个关键的科技项目,我们必须实现自己的生产。
然而,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政策目标,在中国有着特定的含义。
一是通过技术引进、学习和不断追赶,中国企业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遇到了技术升级的瓶颈。他们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突破限制,与国际高水平企业竞争。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一系列领域对中国实施了长期的技术封锁。他们不能购买相关产品或收购相关企业,甚至相关生产工具也不允许出售给中国企业。
在可交易部分,尤其是信息电子领域,美国企业占据垄断地位,掌握核心技术。但鉴于美国在历史上有利用核心技术实现政治目的或压制竞争对手技术发展的传统,中国电子行业存在过度依赖美国核心技术的巨大风险,这也是华为长期实施“备胎”计划的原因。
既然核心技术买不到,就没有办法引进技术、模仿技术,必须提升产业竞争力,所以自主创新只有一条路,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其次,由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而这场革命必须由新的技术革命来驱动。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因为中国在相关领域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创新可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甚至掌握制定技术规则和标准的主动权。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必须进行革命性的自主创新,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这两个自主创新目标中,前者因阻断而被迫重复创新,后者则积极参与全球技术变革。然而,这些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相反,它们需要建立在扩大技术开放合作的基础上。
早在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表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从不搞闭门造车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国家间经济技术联系更加紧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界一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2014年8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相关会议上提醒,要学习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保持战略清晰,避免盲目,不随大流、不跟风。他说我们不能做发达国家做的任何事情。要从国情出发,确定后续和突破的策略,有所作为,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和当代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用之四海”。目前,美国科技行业打破全球供应链,势必给行业造成重大损失,不仅会影响现有人才的就业,还会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国应积极吸引这些国际人才,为他们服务中国创新事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15px;">美国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封杀,让我们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不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随时可能会被钳制,不管是一家企业,还是一国经济。在中国政策语境下,自主创新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或许用技术创新更接近本质,它是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进行科技创新的开放性活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国家经济强大的标志。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像华为那样专攻一个城墙口,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