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核心成员一年要下乡五六十次,这很辛苦,但是我们可以学到我们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我们也可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迫切需求和问题。更有针对性。”福建农林大学三年级研究生薛光宇说,两年前,他和导师杨志坚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公益组织————“绿泽园”。
该组织自2019年成立以来,保护土地12万多亩,为福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努力。
福建山多田少,农民为了便于收割,经常要清除地表的植被。当地降雨量大,林下植被少,经济林中水土流失现象尤为突出。要打破贫困和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必须从转变农民观念入手,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18年,对水土保持感兴趣的薛光宇考取硕士,跟随导师杨志坚。杨志坚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专家。当时,他出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考虑,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和生态活动,帮助农民。薛光宇也在坚持在实践中更好地利用所学。
两人一拍即合,协调零敲碎打的实际行动,使“绿色袁泽”公益组织成为现实,并于2019年6月完成注册。
“绿色袁泽”从合作社和农户两个层面入手,制定生态友好型林地种植方案,引导农户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对原有林业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地在林下引入一些喜阴的中药材,既减少了雨水的冲击侵蚀,又起到了固定地表枯枝落叶、增加养分的作用,还为农户提供了额外的收入。以福建省南平市外屯乡为例,原产业年收入可增加3万元,林下种植业年收入可达3万元,成效显著。
“与普通的民间公益组织不同,‘绿泽园’不仅向公众宣传水土保持知识,还与遥感公司合作进行实地巡查,调查水土流失情况,及时反馈并公布相关信息,为农户和林场提供林业种植和水土保持方面的一些规划咨询服务。”薛光宇介绍,“绿泽园”聚焦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已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30余项,惠及2000多户。
更值得称道的是,水土保持“钱景”虽好,“绿泽园”始终坚持公益原则,只收取少量咨询服务费维持机构日常运转,积极动员更多大学生毕业后返乡支农支教。
“虽然我们是专业的公益组织,但其实创作的初衷更多是出于教育目的。”杨志坚告诉记者,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学生,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明显感觉到会员在团队合作、自信、努力、拼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融入社会、学以致用铺平了道路。”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农林类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集中了一大批农业技术高技能人才。“学校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只要有需求,我们可以及时问校园里的专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与前沿专家合作,完成高难度项目的研究。”薛光宇说道。
截至目前,“绿泽园”已经形成了由30名核心成员和近千名志愿者组成的庞大组织,其服务项目覆盖了多个存在水土流失或需要综合治理的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