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旅游流程图设计图 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图文

节省一个小假期,进行一次舒适的旅行,享受优质的服务。当代,游客的出行欲望呈现多元化需求,景区注重满足目的地管理和营销需求,不断推出多元化方案,其中“互联网”是最可取的优化手段。

从网上订票到“一机游”,从线上消费到线上营销,“互联网旅游”早已存在于人们的出行生活中。然而,与关注和投资的程度相比,游客的反应喜忧参半。“互联网旅游”的新出路在哪里?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该行业仍在拼命寻找答案。

提质增效 “互联网+旅游”怎样理解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和八项重点任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和产品。”“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应用场景》一栏明确了“智慧文化之旅”建设的内容。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一再受到政策的加持,“互联网旅游”的前景备受业界青睐。

近年来各地建设智慧旅游的努力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景区的智能化水平都有所提升。“云旅游”从被新冠肺炎疫情逼到主动出击,也发展了一些新业态。然而,旅游业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一再提醒业界,要利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质量,增加“互联网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一些景区新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刷脸的时间没有刷健康码或者身份证的时间快,游客排队的时间更长。在很多景区,预约管理系统都是“事后诸葛亮”,游客到了才被告知目前的限制。一些景区的几次数字化升级都忽略了特殊群体的需求,老人和残疾人群体依然被“冷落”。

如果游客在所谓的智慧景区,还在长时间的等待中,遭受着巨大的人群,不可避免的会质疑新技术的效果,景区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和国家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加速部署,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而发展。"

论坛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阐述了智慧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和方法: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开辟数据孤岛;以提升便利性和服务体验为导向,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发特色应用和界面;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和旅游资源“活”起来,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论坛反响热烈。更值得注意的是,各方不再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现状,理清重点,做好再次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

平台打造 “互联网+旅游”服务于什么

“互联网旅游”的基础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和消费环节的互联网化。初期,旅游行业大力打造数字化平台,在“高地”上有很多软硬件。效果如何?一些旅游从业者笑着说:花很多钱买家具政府有一项政策

目前,“互联网旅游”的实施一直存在差距。一方面,“一机游”“一码游”遍地开花,让游客享受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平台利用程度不够高,各地还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面子、轻实效”等问题,不能显著增加经济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地区,“一次建成,一劳永逸”的心态依然存在。硬件虽然更新到位,但管理思维模式并没有及时改变,真正做到主动去熟悉互联网行业的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使用中,是不太可能的。

“旅游业集公共服务和市场价值于一体,需要政府参与,但在哪个环节进行干预,如何把握程度,以及如何调整定位,则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在技术应用方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韦伯认为,虽然旅游不是初级技术的起源,但可以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特别是,我们需要警惕“技术换技术”的预防

技术变成摆设或重复建设,与实际需求脱节。技术应用要见实效,最终应体现在能够创造价值上,只有让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逐渐成熟的技术,有效运用于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文旅融合、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旅游治理等方面,科技在旅游领域的作用才得以真正凸显。


以人为本 “互联网+旅游”需要建立跨行业新共识


“互联网+旅游”涉及政企学研多种力量,有机结合效率倍增,无序相加则可能内耗。要摆脱“乘兴而建,败兴而荒”的恶性循环,形成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


目前,各地加速推进“互联网+旅游”,旅游目的地打出智慧旅游、数字化、“云旅游”等营销概念,游客更加期待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增设线上平台与移动应用,实现预约、导览、线上体验等功能,目前还需更多突破。


诸多探索中,政府、旅游企业、技术服务商和研究机构达成新的共识:“互联网+旅游”不是速效黏合剂,而是跨界整合、循序渐进完成资源积累的过程。这里需要政府拿出切实可行、务实灵活的政策指引,扶持对位;需要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盘点技术要点,综合规划,扎实推进;需要各类服务商掌握旅游行业深层需求,提供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还需要所涉行业推进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打通文化和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完善底层数据,形成真正的大数据体系,最终让云概念落地,带动多元消费。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美团用户留言最多的一条好评达2万字;而互动率最高的一条评价有6805条留言,大家对景区游玩攻略和为什么好玩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游客的热爱与热情,正通过“互联网+”转变为真实可见的数据。从不了解用户意向、到准确把握用户喜好,最终完成体验设计,旅游目的地正通过“互联网+”把游客口碑变成品牌。


“目前,文旅产业给游客提供的服务体验环节中,缺乏相对有效的分析管理和优化工具。而在线预约,是达到量化、精细管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将用户、用户行为数字化,才能知道怎样保障用户基本利益,怎样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流程,怎么优化服务环节,才能将景区动态变化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游客,让游客有合理的预期。”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需要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力,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优化游客体验。美团在助力“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面已经有诸多探索,包括信息、服务、安全管理以及超级团购、直播预售等新营销模式,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持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升级。


围绕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李默妍有自己的思考,“主力消费人群年纪愈来愈年轻化,对于旅游的诉求已不仅仅是大好河山打卡集邮,而更追求有意思、有意义、有获得。”李默妍表示,应从内容、媒介、服务入手,在“互联网+旅游”大趋势下,谋求新发展。


媒介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旅游行业危中寻机,互联网平台企业掀起抄底潮。综观滴滴布局房车游产业链、高德视频趣玩线路贯穿商家、美团加码智慧景区投入和优惠券,流量涌入无疑是带动消费的强心剂。然而,火热背后的深层逻辑仍是寻找文旅细分行业下自身定位,即‘互联网+’的加号指向。“每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各自特点,文旅迭代破局发展需要的是各方智慧的合力,而非简单的组合。”李默妍表示。


内容和服务是旅游行业的根本。以景德镇浮梁县为例,李默妍分析,浮梁瓷茶文化与生活场景通过数字技术迁移至网易大型游戏《逆水寒》只是开始。后续的特色线路打造、特色产品设计营销、衍生品开发等是长期过程。类似历史沉淀丰厚的地区,结合现代元素提炼,服务的提升是文旅新消费、新模式、新动能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不同平台的流量注入,才能完成产业转化。


总而言之,“互联网+旅游”正在发展中,亟待完善架构和细节。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需要政策及时引导,提示行业理性投入。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2021)》所倡导的,培育“互联网+”新主体,构建智慧旅游新格局。要培育更加广泛的消费基础,未来的“互联网+旅游”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加强科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定期评估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作者:记者 王 彬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