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五个环节识别机会,草根创业精神是哪个群体为代表

近日,金茂创投与创合汇资本共同投资沈拓科技。沈拓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当前指纹AI(Elec AI)算法和火灾预警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专注于智慧消防和智慧电力,应用于安全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校园。

创合汇创始人邵云与CBN 《陆家嘴》对话,详细讲解创合汇资本的投资轨迹和逻辑。邵云于2010年创办创合汇商学院,2015年创办创合汇资本与创业服务中心。近年来,创合汇资本动作频频,投资十余家企业的三家公司成功上市,一家已通过上市审核,正在等待上市,还有几家正在上市过程中。

围绕着科技驱动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陆家嘴》 :创合汇资本主要是聚焦于哪些赛道?

邵云:我们的投资方向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由科技驱动。我们所有的项目都要有科技含量。两个基本点是消费升级和科技驱动的产业升级。

我们也将参与纯技术的技术。比如我们之前参与过新源这样的芯片设计公司的投资,但是纯技术的技术投入不是我们的重点。

技术驱动的消费升级,我们称之为技术如何为个人需求创造价值,包括教育和医疗。事实上,科技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健康需求。

产业升级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事实上,下一个时代是工业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也是下一个数字经济的一个核心。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会被数字经济重构,重构的过程其实充满了机遇。在产业升级方向上,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

产业升级包括很多行业,哪个行业要看我们跟哪个行业龙头合作。我们基金的每个阶段都将与一个行业领导者合作。比如2017年与神能集团的神能成毅合作,2018-2019年与金茂集团旗下的金茂创投合作。

与申能成毅合作,我们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等领域投入更多。当我们与金茂创投合作时,我们将更多地投资于科技地产。我们之前投资的一个企业小图书馆技术就是AI(人工智能)结合建筑设计,或者说人工智能赋能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效率,这也是科技地产的典型代表项目。

我们会和一些行业领袖合作,布局不同的行业。其本质逻辑是基于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背景或大方向,在大方向上选择轨道。这条轨道不仅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还取决于我们的资源禀赋,包括产业合作伙伴等。我们一般有三五大投资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保健、生物技术等等。

《陆家嘴》 :能不能谈谈创合汇资本的投资理念?

邵云:我们的投资理念是坚持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股权投资本身是长期的,不同于股票等二级市场的投资。其实一个企业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一个企业一般至少需要5~8年的发展,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所以至少在中长期要坚持相对长期。

有哪些结构性机会?我认为中国下一轮的机会更多的是结构性的产业升级。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行业面临升级。产业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机会涌现的过程,消费升级也是一个结构性机会。

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也是我们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当然,消费升级的前提是产业升级,所以我们更关注产业升级。因为如果没有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也是死路一条,对吧

可持续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陆家嘴》:你们坚持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理念,那么你们基金的期限是一般是多久?你们投资企业是早期还是成熟期去投?会不会投pre-IPO项目?


邵钧:我们一般是5+2。基本上在 Pre-A之后就可以投了。天使阶段我们是不投的。也包括一些PreIPO项目,我们有整个资金结构的配比,早中后,都可能会有。总体来讲,我们投资公司,肯定要在企业处于成长期的时候去投。


《陆家嘴》: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投资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邵钧:今年我们就有三家企业上市,从绝对数来讲不是最多的,但是从相对数来讲的话,从投资的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创合汇资本成立的时间不长,在2016年我们才发起第一期,一共是投了十六七个项目。整体上来讲,有近一半企业上市或将要上市,所以成功率其实是非常高的。


代表性的案例是2020年8月18号上市的芯原股份,2018年我们投资,它是一个从硅谷拆了红筹回归的代表性企业,当时还在中兴事件之前,国家召唤它回国,我们当时没有科创板,科创板是2019年年初才提出来的。在还没有科创板的情况下,回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当时判断是大势所趋。第二点,基于人才,团队是特别优秀的,创始人戴伟民博士是交大著名的校友科学家,是交大集成电路半导体校友会的会长,整个团队都非常优秀,他们在芯片的IP设计领域保守一点排在全球前7,实际上在前5没有问题。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当时果断地投资,我们投资的时候是估值是16.8亿元,2020年8月18号上市当天,市值冲到了700多亿。


这个项目其实有很大的代表性,从商业角度来讲,是回报可观的代表性案例,也符合国家科技创新的趋势,因为它代表了中国芯。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赋能了产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发展。


资金主要来自于大企业产业龙头


《陆家嘴》:我们通常讲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要提到“募投管退”,刚才提到了投资,在募资这方面,你们一般是面向什么样的投资人?


邵钧:我们现在主要的资金来自于大企业产业龙头,像申能集团,还有金茂集团,最近我们发行了一期基金,是2亿规模的一个基金,它有1/3来自于南京证券富安达资产管理公司,它也算是金融领域的国企,还有1/3来自于南京雨花台区政府的政府引导基金,还有1/3是一些个人LP,包括我们的校友和合作伙伴。所以,我们的资金大部分就来自于这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产业龙头,大部分是国企央企;另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第三部分来自于企业家校友。


《陆家嘴》:你本人是否深度参与创合汇资本的投资?


邵钧:我本人是会深度参与的,我们是有一个专业团队来负责,专业团队有专门的总经理,我是投决会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每一个项目我都会到现场跟企业家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也会参与整个的项目的投决,从立项到评审到投决全流程的参与。当然这里面是基于团队负责具体事务运营的基础之上的。


基金的决策往往是一个相对的集体决策,更多的是靠投决会这样的形式,集各方面的智慧于一体,所以在这方面的决策我们还是非常专业和民主的,同时也是有专业的决策流程,包括决策的原则等等这些,所以是靠人和机制来运行的。


《陆家嘴》:你们投资的项目是来自于创合汇教育板块吗?


邵钧:教育是有一部分,我们其实是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所以商学院教育的学员,当然也是我们投资的重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局限于此,我们也会投资其他学校的校友企业,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商学院的。


未来的创业,其实是一个精英创业时代,不像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草根创业时代。精英创业时代,高校是一个很好的汇聚精英的平台,成功率会更高一点。


有的人其实是创业已经很成功了,才去读书的,有的人是读书完了以后去创业,所以商学院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平台。实际上教育和资本它可以有很好的联动,就像斯坦福这些学校也都是这样,斯坦福的校友显然是一些很高端的人才,很多基金都会热衷于投资这样的一些经营群体。


创业者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


《陆家嘴》:你们青睐什么样的创业者,创业者什么样的特质,你会比较欣赏?


邵钧:首先创业者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有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有很多维度,比如说使命感、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坚毅的性格等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身上一定要有这些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在本质上来讲的话,是成功的底层支撑。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质,比如说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包括过往的经历等等。我觉得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企业家的瓶颈是来自于他的认知,他的认知要不断去升级,所以他的学习能力要非常强。


当然,如果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企业的话,他一定还要有格局和胸怀以及良好的品格。品格,其实我们不会用世俗的道德来绑架人,像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你不能用世俗的道德标准,但品格最起码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根基,是最基本的,再往上谈认知能力、视野和远见、思维,再往上是企业家精神、胸怀和格局等。


所以,创业者素质是有层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希望投资能够创立伟大企业的创业者,或者最好是世界级的伟大企业的创业者,这样的话对创业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像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属于凤毛麟角。


我们也很有幸,投资这么多项目里面,还是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家。所以我们投项目还是非常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陆家嘴》:你们跟创业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邵钧:我们把自己的创合汇资本称为赋能型股权投资机构,因为我们除了能给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之外,我们还可以给他带来教育培训,我们还有创业服务中心,可以给他对接产业园区的政策、人才、产业上下游的资源、校友关系。所以,我们跟创业者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是一种共享共生,成人达己这样的关系。


《陆家嘴杂志》:2018年,你曾受聘为亚布力青春合伙人讲师,你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建议?


邵钧:就像狄根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其实机会很多,可能门槛越来越高了。以前可能创业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但是其实门槛并不高,以前可能有冒险精神,对机会具有敏锐度,就有可能成功,但现在光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的条件要好很多,我们现在有各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政府的史无前例地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竞争也是更加激烈,对创业者的要求也更高了,对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对创业者的思维视野、底层的能力、知识面的挑战更大。所以现在的创业要更加科学和理性,那么成功率才会更高一些。


另外,现在创业一定是要结合生态,要具有生态和平台思维。我们有创业服务中心,我们帮助创新创业者去对接大企业的生态圈,通过跟政府和产业龙头大企业合作,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圈。现在的创业者一定是要去结合产业生态,这样的话它才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