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一些居心不良的人试图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2018年9月12日,自称“高级财务人”的吴某平的文章《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在网上广为流传,引发热议。随后,9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邱默平在全国“深化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现场会”上表示,民营企业要坚持员工主体地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这件事在舆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最高领导人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三个作用”不变。
一,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018年数据显示,登记为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为3143万,从业人数为2.2亿,个体工商户数为7300万,从业人数为1.6亿。一般来说,中国名企的作用456789。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业内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转型面临五大挑战:
1.税收和其他成本很高。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民营企业成本主要由七个方面构成,分别是税负、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制度交易成本。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两倍;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中国的配件成本是美国的3.2倍;劳动力成本:中国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电力/天然气成本:中国是美国的两倍多;折旧成本:美国是中国的1.7倍;
2.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至2016年,民营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境内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从45.2%持续下降至39.0%;2018年下半年,政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再次上升至40.7%。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数为5600万,对应的融资需求总额估计为4.4万亿美元,融资缺口约为1.9万亿美元。报告显示,我国41%的中小企业存在信贷困难,2300多万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中得到充分满足。近两年,虽然中央不断出台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但变相增加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方式仍层出不穷,如“返还费用”、“转移贷款”、“坏账企业”等,进一步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
3.民营企业面临着内外部政策的变化和内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2018年,中国的贸易摩擦、环保风暴,以及当前疫情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冲击(详见前面对人才、技术和市场脱钩的分析)。
4.服务业等盈利前景看好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仍然比较高。虽然中央出台了老三十六条和新三十六条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2018年11月1日,最高领导人召开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要重生,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不变”,但目前的市场准入还是一样。
5.在一些领域,私营企业的商业环境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思考
(一)国际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1.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英美模式(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阳光区和铁锈区),以色列的
前苏联模式。前苏联有一段时间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比重超过美国,是全世界最多工程师的国家,但缺乏企业转型升级的三大市场:资本市场、思想市场和人才市场。以及缺乏包容性的也即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威权的社会体系的结构和规则都阻碍创新。古斯塔沃·曼索(Gustavo Manso,2011)的研究显示,激励创新的契约短期内允许试错,容忍失败,同时在长期内又给予成功高额的回报。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和高度信息不对称的活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业态,都需要大量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没有现代资本市场,难以有创新。(二)国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1.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突破,实现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促进公平竞争。最高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理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要积极贯彻“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原则,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加强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要继续推行国企分类改革,对于竞争性领域,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打破政府对国企的隐性担保。尽快解决对我国民企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改革开放已经40年,“民营经济离场”、“新公私合营”等荒谬言论却依然能够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和民营企业家恐慌,表明计划经济落后观念尚未完全清除。例如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尤其是部分行业的行政性垄断。
2.进一步降低民企的各类发展成本:2018年11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26条措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减税降负、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组织实施五个方面。其中减税降负为首要目标,要“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具体能不能实现:中小民企下调原来16%的养老金(这个名列全球第二高)到8%。下调企业所得税,建议我国逐渐建立个人所有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税务制度。加快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全力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比如要素市场化的体制改革,需破除劳动力和土地二元制度,加大能源制度改革,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从而降低民企的要素成本。
3.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允许鼓励民企逐渐设立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
4.全力改革、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为我国民企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如我国李总理多次在两会上说,我国需要发挥工匠精神,但我国熟练技术工人缺口达2000万人。还有在大学免费开放全校性选修课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课程,培养多层次人才。
5.全面管控好中美经贸关系,保护好企业家预期和生命财产安全。比如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2017年9月8日)尤其是201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围绕公平竞争、政策服务、法治环境、民企改革、规范发展、政商关系、组织保障七个方面,为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创新和转型需要:自由思考的空间;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全球化的知识流动;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敢于质疑的科学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