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中国证券报记者彭洋赵柏智南)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预期,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说明)数据图片,新华社发布。
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
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构建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健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报告提出,进一步发挥再融资、再贴现和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引领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持续释放改革促进贷款利率下调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
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下近三年新高。关于人民币汇率,报告强调,要发挥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夯实人民币国际信用基础。
长期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没有根据的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呈上行趋势,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相对较低。此外,国内生猪供应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普遍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普遍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适度,受外部因素控制,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事实上,作为一个大经济体,如果没有内需的叠加,只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才不会轻易导致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报告说。
报告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高中国PPI,但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去年应对疫情,中国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定改善,总体供需保持基本平衡,没有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化影响,全面落实保供稳价政策,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止市场价格波动无序。
(分目)重点是价格,而不是数量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一直是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报告强调,观察公开市场操作的重点不是数量,而是价格。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形成每月中旬固定时间开展中期贷款便利(MLF)操作,每天持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做法。通过不断释放央行政策利率信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同时,人民银行更加关注公开市场操作中银行间市场存款机构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等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并综合考虑现金支取、财政收支、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和期限品种。
“因此,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一段时间内市场基准利率的运行情况,不宜过多关注央行操作次数,避免货币政策取向被过度解读。”报告提示。
此外,报告还解释了年初货币市场利率短暂上涨的原因。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是宽松市场预期下短期流动性需求增加较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中国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性不高。同时,市场利率的适度波动也是市场机制功能和市场定价正常功能的体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