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丝绸,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杭州丝绸。事实上,在重庆酉阳县,工匠们也可以通过古老的丝织技艺织出真丝绸。
年近70岁的胡诗琪是酉阳郎平乡魏萍村6组的一员。他的古代丝织技艺被称为“郎平传统丝织技艺”,这是众所周知的。201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缫丝是制丝的主要工序。胡诗琪的缫丝技术非常传统,完全依靠人力。
站在砖砌的火炉前,胡诗琪一手拿着长筷子,另一只手直接从热水中挑出细如头发的丝绸,剔除碎丝,然后熟练地将丝绸连在头上,缠绕在滚筒上,同时右脚不停地踩着脚踏杆,帮助火炉旁的滚筒转动。
另一边,胡诗琪的妻子任伟真也在忙碌着。滚筒下的一盆炭火,亮如红色,正在烘烤刚出锅的丝绸。每年的6、7月份是缫丝的时间,所以夫妻俩一直有条不紊的合作着。
“一次煮3斤蚕茧,一盆蚕茧煮完丝需要2个小时,一天只能煮5盆。”胡诗琪说,在缫丝过程中,他和妻子每天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所以,早上5点开始工作,晚上7点以后吃饭,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因为脚必须不断地被踩,所以它们非常热,所以当它们完成并停止时,胡诗琪的脚会膨胀至少三天才能消失。
缫丝后有染丝、成圈、拉丝、纵剪、成圈、织丝、做衣服等30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做起来都很繁琐,比如架丝,每根茧丝长10英尺,3英尺,所以找个好的开始,然后抽,抽一根再抽第二根,把这些丝连接起来,非常麻烦。
要做好这些工序,离不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古董”,如踏车、织布机、纺车。对于6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也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从事这门手艺几十年,胡诗琪始终坚持最传统的丝织手艺,从始至终都不敢马虎。因此,从买茧开始,胡诗琪就在每一个阶段亲自操刀,确保织出的每一根丝都是真的。例如,胡诗琪将用浙江的黄色粉末给缫丝的生丝染色。与化学原料相比,这种植物染料不仅无毒无害,而且颜色天然、抗虫、抗菌。
胡诗琪的古丝织技艺是家传下来的,也是酉阳唯一一个能用当地方法织丝的老艺术家。
胡诗琪的祖先有着强大的家庭背景,他们建立了纺织厂、染坊和私立学校,能够编织布料和丝绸,并切割它们。后来他家倒了,但他的丝织技艺却传了下来。他的父亲胡子贵6岁就成为缫丝、染色、织布、切割的顶梁柱。
20世纪70年代,胡诗琪从父亲胡子贵和曾祖父胡天年那里学到了古法丝织的全过程。对胡诗琪来说,古法丝织不仅是一项家庭技能,也是一项可以创收的技能。
胡诗琪年轻时很有商业头脑。他当过木匠和石匠,养过猪和蜜蜂,生活还算过得去。从1986年开始,他放弃了其他的商业项目,主要以用古法编织丝绸为生,开始每天和丝绸打交道。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胡诗琪的丝织技艺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他所织的绸缎也不愁销路。对他来说,古法丝织不仅是一门家传技艺,更是一门创收手艺。由于家庭不幸,胡诗琪夫妇近年来也承担了孙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胡诗琪介绍,来买绸缎的顾客主要是郎平乡、酉阳、川黔湘一带的人。
来源:襄阳新闻网、中国手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