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深圳湾口岸在哪里,深圳湾创业园附近租房哪里便宜

来源:经济日报

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区,也是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被誉为深圳的“新硅谷”。光明区明确了发展路径,正聚焦科学、城市、产业、生态四个维度,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在深圳光明区的东北部,有一个总面积为99平方公里的区域,四面环山,四面环湖,绿树成荫。科技园、宜居小镇、工业园区错落有致。这就是被称为深圳“新硅谷”的光明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光明区近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的实施方案》。这个实施方案的内涵是什么?光明区如何实现高质量、高价值发展?深圳市光明区委书记刘胜告诉记者,“高质量强调发展模式、路径和内涵,高价值突出发展目的、效果和结果。追求高质量往往会带来高价值成就,高价值要求必然会迫使高质量发展,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如今,在光明科学城,一批顶尖科学家在这里安家落户,一系列重大科研问题和前沿技术瓶颈在这里加速显现。

当记者走进深圳湾实验室时,我看到研究人员正在忙碌。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和产业转型,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中心,专注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其中,新冠肺炎在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

“我们强调支持青年科学家,强调跨学科,正在探索建立科学自由探索、双轮驱动协同研究的创新发展模式,希望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助理张信浩告诉记者。

在实验室里,记者遇到了扎根于此的年轻科学家黄恺。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见到了深圳湾实验室召集人之一高。“在那次会议中,我发现不仅高先生见解深刻、专业,深圳湾实验室在招聘和考核科研人员时也没有走通常的路子,非常重视跨学科和基础研究。2020年博士后毕业后,我受邀成为一名特别研究员。”黄恺说,“很多时候,基础科学研究并不是针对某个产业目标,但它可能会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深圳湾实验室开放包容的氛围非常适合我们专心研究。”

记者了解到,光明科学城目前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激发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全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随着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着力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并依托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领先技术研发,从而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资源供给。

推广科技成果“一路下蛋”

“一路下蛋”是“科研-转型-产业”的形象隐喻,一个e

例如,光明科学城正依托合成生物学研究科学仪器和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实现“楼下楼上解决问题”,促进科学仪器与产业项目相互支撑,产生协同共振。目前,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分两批完成18家企业的遴选,3月底开始有序落户。

在研究方向和布局方面,刘胜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更加注重产业领域,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增强创新驱动的科技资源供给。到2025年,他们将推动10多个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其中,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超过270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一批有影响力的机构平台已在中国深圳光明科学城投入运营

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便是其中一大重要创新载体。


“创新院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打造量子时代精密测量技术、装备和标准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立量子计量支撑体系。”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明区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具有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充足能量,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的重要基础。光明区积极提升硬环境和软服务,加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光明区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开园以来,累计吸引80个项目入驻,孵化成功率83.3%。


走进位于留创园A1栋的深圳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一张张单人办公桌紧挨着墙摆放,桌旁狭小的过道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我们的大部分区域被改造成实验室,所以办公区小了点。”厚存纳米公司创始人张龙贵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最早专注于mRNA递送、mRNA病毒疫苗、mRNA肿瘤疫苗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技术企业之一。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在光明区,服务型政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雨告诉记者,政府营造了公平开放透明、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经常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诉求,及时主动帮助解决。”


让张雨备感贴心的服务并不是个例,光明区正积极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新高地,打造配得上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营商环境。


“在产业支持政策上,我们聚焦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难点问题,在政策上做‘加法’。”光明区副区长姚高科告诉记者,他们先后制定出台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构建起以特色服务产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和专项政策,以及“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聚焦“协同发展”,营造“优势优先、新兴培育、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环节,积极深化改革提升服务,着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姚高科告诉记者,他们还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归属感;开发光明科学城“智慧人才”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力争成为“互联网+人才服务”的范例。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方位全链条企业培育体系,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光明区都可以找到成长空间。


如今,光明区在打造让“科学家心生向往、企业家心无旁骛、创业者心怀梦想”的营商环境上已卓有成效,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数据显示,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已从“十二五”末的681亿元增至2020年的1100.77亿元——成为深圳增长潜力最大的板块之一。


“接下来,我们还将向招商要后劲,画好‘3+1’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专新特精企业等招商图谱,组建小分队按图索骥敲门招商、靶向招商,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林树平告诉记者,要向空间要效益,打造产业空间保障新模式。向短板要质量,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向服务要竞争力,进一步争创优化营商环境新优势。


生态环境宜居宜业


乘坐地铁六号线从福田、龙华进入光明区,大片绿色映入眼帘,新建公园鳞次栉比,呈现出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之美。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如此景色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茅洲河曾是光明区有名的黑臭河,带给周边居民不小的困扰。“我们有一栋厂房就在茅洲河边,以前河里满是垃圾,刺鼻的臭味经常吹进厂里来。”凯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行政副经理黄映球告诉记者,经过治理,茅洲河水变清澈了,风景优美的河边成了大家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市容环境底子薄、基础弱、起点低。光明区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科学与城市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景观提升,建设“生态绿”与“科学蓝”“公园之区”交相辉映的现代都市田园景观。


“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每一个项目干成精品。”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李晗告诉记者,在提升城市环境上,光明区树立中心城区意识,用最适合的建筑用材、最先进的建设工艺、最精致的“绣花”功夫,精细打造每一处节点,既重“颜值”更抓“内涵”。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建成公园之区,完成全域景观提升项目60个,总投资约15亿元,治理范围超过50平方公里。


水环境治理同样效果显著。如今,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光明区水务局副局长张明亮告诉记者,“2020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厂网河源库’供排水一体化全绩效管理,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一年间完成99个片区供水管网改造,整治河道69公里”。


如今驱车行驶在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景象扑面而来:道路两旁的绿化整齐精致,色彩绚丽的建筑夹道迎送,造型时尚的天桥点缀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周边的圳园路按照“一路、一园、多节点”,将普通市政道路打造成为花景大道。据悉,“十四五”期间,光明区还将建设更多优质公园,以绿道、碧道慢行系统为纽带,让公园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链”。


“常规城市发展都是先发展经济、升级产业,再建设配套、提升环境。”刘胜告诉记者,光明区要迅速成为吸引高端资源和人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高质量高颜值发展问题,如果仍按照老套路走,很难真正实现赶超。”


刘胜表示,接下来,光明区将建立一套高质量高颜值的标准体系,划出“硬杠杠”,架起“高压线”,持续攻坚克难,不断赶超奔跑。希望到2025年,光明区成为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典范,实现经济质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径成型,初步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城市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全域景观一流,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深入人心,初步建成具有强大资源吸附力、承载力和辐射力的深圳北部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