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吴宇佳)近年来,河北秦皇岛开发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以产业资源激发区域活力,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协调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提升全区环境面貌和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建成生态宜居、低碳环保、智慧璀璨、宜居宜业的综合示范区。
城市用工,产业高地强势崛起
e谷创意空间是一家“中关村模式”的科技孵化器,位于开发区科技大厦北侧12号科技标准厂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E谷创意空间从2016年开始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已孵化出100多家从事互联网产业的小微科技企业,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E谷创意空间总经理助理刘林说:“秦皇岛作为京津的后花园,交通非常便利,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与我们非常契合。中关村新孵化模式在这里的复制得到了很多创业者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开发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图为E谷创意空间。崔伟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先后出台《扶持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0100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拓群众创造空间,在场地租金、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支持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建成焰炟科技园、北岛智伯科技孵化器、科泰创新工场、创志刚先进制造基地等19个创意空间,培育创业团队180余个、企业300余家。此外,还有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如北京化工大学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鹏远光电、中兴网通等。也纷纷加入创新创业产业,营造了群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共同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交汇的高地。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以城市区划调整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为开发区升级提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开发区黄山路12号,这里曾经是创维管道有限公司的老厂房,随着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厂进行了整体扩建和搬迁。2016年,开发区决定利用厂区内的工业遗迹,将旧厂房升级改造为适合创意、展览、休闲、旅游、场景体验等多种文化创意载体的工业园区。为纪念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荣耀,园区被命名为“1984”历经五年,入驻园区的企业有文化创意设计、主题茶艺酒吧、动漫影视制作、酒文化交流、书画交流空间、户外装备研发、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等多种类型。充分促进了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区内企业,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开发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强化监管、完善服务”和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产业基地利用评价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
产业保障产城融合,带动城市体系更新,完善配套服务。产业升级转型也促进了区域空间质量的提升。唐河两岸昔日的工业厂房已搬迁改造成美丽的开放式公园,沿河排列着舒适宜居的居民区。产业布局的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的重新规划,在合理推动人力资源和城市生活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促进了全区环境面貌的升级,形成了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使开发区向“产城共荣”的综合示范区迈进。
图为“幸福秦皇岛”项目设立的24小时便民馆。崔伟
开发区充分利用区内数据产业资源的发展优势,通过互联网加速形成城市管理新模式,增强开发区新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在秦皇岛主城区向西拓展中的骨干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陈是开发区兴城二区社区网格负责人,负责500多户、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民情通”APP应用以来,社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陈赞不绝口。“我们每个人
一位网格长都在手机上下载了‘民情通’,平时巡查的时候,发现问题立马可以在现场拍摄上传,处理得非常及时,现在小区里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居民们都很开心。”“民情通”APP是开发区建设的“幸福秦皇岛”大数据平台中的一项应用,与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幸福秦皇岛”工程的一个重要板块。它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管理的“大脑”,促进社区管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与此同时,和线上管理平台相配套的还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幸福社区”便民服务站等线下服务终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造新型智慧社区。“幸福秦皇岛”工程自上线运营以来,“幸福社区”建设已覆盖西区城市区十万余人,“幸福秦皇岛”APP装机量40余万人,社保、公积金、生活缴费等功能服务面向全市群众开放,已为全市居民提供服务580万余次,在提升社会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助力城市形象提档升级。
以人为本,产城人协调发展
以人群带动产业发展、以人群激发城市活力。开发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同兴”综合性示范区,关键在人。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坚持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大力实施“生活品质提升”战略,借助产业发展承接引入优质民生资源,带动本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打造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在便民服务、教育、医疗康养等民生事业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增强硬件、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努力提升全区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产城人协调发展。
开发区和平里社区的张大妈今年67岁,由于二次中风,身体起立、行走等机能严重受损。儿女们为了能让老人逐渐恢复自理能力,决定送她到2016年开业的秦皇岛泰盛健瑞仕国际康复中心。该中心是由开发区与美国医疗保健组织GRS康复服务集团合作建立,针对急性期后疾病——脑中风后遗症、心血管疾病、支架手术、关节畸形等患者提供短期集中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身体功能和独立生活状态。张大妈在中心住了两个多月,从最初的起床训练已经逐渐进行到了四肢联动训练。
自2016年以来,开发区加快基层医疗结构建设,搭建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引进、扶持培育北医三院、泰盛健瑞仕等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医疗、康养水平,建设北方独具特色的高端医疗康复产业基地。
开发区不仅是产业的绿洲,更是幸福的家园。“十三五”时期,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期盼,把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