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群自以为是电商行业高手的人,积累了几年资本或者拿到了一定的投资,却集体无一例外的倾家荡产?因为农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农村也不是创业的天堂,农业赚的钱大部分都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路上全是大坑,再多的钱也填不完。最后的结局就是在朋友圈里展示几张照片,然后找工作.
东塘在喂鸡
“该说再见了。我的养鸡场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在微信上打出这句话后,东塘开始和自己两年前创办的养鸡场打交道。6月12日,他告诉记者,“过几天我就回市里找工作”。
两年前,在央企和外企工作的唐东怀,怀揣着田园诗般的梦想,在家乡创业。然而,转了一圈之后,东塘又回到了原点,他付出的是两年,几十万的资金,甚至是和家人的分歧.
辞职
办农场是事业,做好了挣得比上班还多
6月11日,多云。
东塘房子后面的整座山就是他的农场。山上森林里的黑色斑点鸡看到有人来就到处飞。
鸡是散养的,四处觅食的鸡可能会在任何角落产卵。果然,走了5分钟后,我在林草里发现了几窝鸡蛋。东塘走过去,熟练地捡起来。
忙了一上午,13点,雨下得像豆子一样大。东塘不能参加午餐。给顾客送的鸡和鸡蛋需要在13: 30之前送到镇上的邮局。他不得不把一箱鸡蛋搬到马路外面的汽车上。
东塘的父亲站在屋檐下,看着东塘在雨中穿梭,脸上没有表情,也没有和她打招呼。几次旅行后,东塘浑身湿透,脚上沾满了泥。坐在车里,雨水从黝黑的脸上滑下来,东塘叹了口气:“看,这就是现在的生活。”
离房子几米远的地方,仍然有东塘读书时的照片。1980年出生,身高1.75米,白净温柔。2004年,毕业于四川某石油大学化工专业的东塘顺利进入中国石油乌鲁木齐分公司。
四年后,28岁的东塘离职回到四川,原因很简单,他总是感到孤独,在外漂泊。
工作变动后,2011年,东塘加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四川分公司,开始了月薪过万的生活。然而,在压力下,一些员工离开工作岗位,想回家,这种想法在东塘的心中萌芽。
东塘的家乡是眉山市仁寿县土家族乡。他家门前有两个大池塘,东塘和他的朋友们在那里学会了游泳。在房子后面的山上,东塘和他的朋友们整个童年都在这里追逐和玩耍。
对于现在的生活,东塘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老家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14年,东塘在华阳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他想以此为理由,尝试接受在城市工作的生活。
他还幻想着卖掉房子,回老家花几十万盖一栋小楼,和父母住在一起,然后“借”点钱给亲戚朋友。除了定期存点钱,买理财和保险,收利息,他还会开一个农场,养一些鸡和鱼。
梦想是最大的动力。2016年,东塘以“这是事业,比上班多挣两年”为由说服妻子,然后辞职回到家乡开始筹备农场。
干劲
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都从头开始
压力很快就会到来。听说在城里工作,月薪过万的东塘辞职了,想回家养鸡。东塘的母亲气得几乎脸都黑了。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姐姐也很不解:父母辛苦供你上大学,就为了在农村养鸡?家人朋友一起上阵,妈妈几次流泪,姐姐甚至和东塘断绝了关系。
style="font-size:15px;">但是不管母亲和妹妹怎样反对,唐冬依旧坚持。在他看来,这是自己事业重新开始的地方,也是生活改变的开始。无奈之下,家里分成了两个阵营,在城里居住的母亲和妹妹以不和他说话以示抗议,而在城里住不惯的父亲虽不说支持,但好歹站在了唐冬一边。
唯一让唐冬心里有些许安慰的是,周围邻居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没花多少工夫,屋后50多亩土地很快流转到位。
唐冬为农场起了一个名字:凉水井生态农场。他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后人,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一个叫凉水井的小地方。
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农场准备投入20余万元,先喂养一千只乌骨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农村较为少见的鸡,再逐渐扩大规模,鱼就喂点鲤鱼、鲫鱼等传统鱼类。
人员上,聘请一到两人,加上刚年过六旬的父亲,自己负责全局、市场等,员工加父亲负责喂养和捡蛋等。
喂养方式上,既然叫生态农场,肯定要坚持原生态喂养,不能来半点假,山上的虫类、草类也多,也可以抵消一部分粮食。销售方式肯定要与时俱进,依靠电商等定位高端市场。
想到这些,唐冬浑身充满干劲,养鸡知识、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都从头开始。

▲唐冬散养的鸡
困难
留在老家的几乎都是老人 想找个会写字的员工都难
困难,意料之中,却又在唐冬意料之外。
老家虽好,但员工难找。青壮年几乎均外出务工,留在老家的,差不多都是50岁以上的人,养鸡、捡蛋等尚可,但要填写快递单、查看监控等几乎都不会。
但必须要人手,只能老中选青,一名50岁左右的邻居成了唐冬的员工,工作内容是早上帮忙捡蛋,包装,然后打扫鸡舍,喂养等。
一开始,唐冬父亲也积极地帮着唐冬做一些事情,但60来岁的他只能在家照料鸡。唐冬的老家,距离可以发快递的镇上邮局不过10多公里,父亲和员工不会开车,骑车也困难。要是去乡镇上买个东西,早上9点搭车出发,停停走走,回来时,已是下午。
不过,意料之外的困难显然更多。
唐冬想多请一个员工,父亲很不理解:一个员工工资两千多元,两个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要四五千元,一个月挣的钱,不够工资,还要请人?
唐冬聘请员工时约定五点半就下班,一到这个点,员工就匆忙下班回家。这让唐冬的父亲很不满:五点半下班?比城里上班的人下班还早,农村头上班,不能说到时间了马上就走啊,起码还是要多做点事再走啊。
几次被父亲数落后,这名员工干脆向唐冬辞了职。唐冬又气又急,想让父亲进城居住,不要插手农场事宜,但父亲进城待了不到十天就回来了,面对邻居们询问,父亲抬着头数落:“城头有什么好的嘛,我就是住不惯城里。”苦苦寻觅,唐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会写字的员工,经过无数次讲解,终于学会了填写快递单和发快递。
人手不够,唐冬只能顶上,原本想扩大农场养鸡规模只能暂缓,但不能扩大规模,产出就有限,也就没有更多利润。
预算的钱很快花完,琐事让唐冬疲于应付。在开拓市场上,除了精力不够,市场对于唐冬生态饲养的原生态产品缺乏信任度,也让唐冬觉得有点意外。市场拓展不够,农场无法扩大规模,每月的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除掉人工、成本等综合来算,一个月下来,农场还要亏两三千元。
农场迟迟不盈利,唐冬却坚持投入,这让一辈子在农村的唐冬父亲不能接受。几次争执后,唐冬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和唐冬说话,形同陌路。
亏损
上班可收入20余万,一来一去亏了近50万
除了父亲,家人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妻子在外地上班,周末节假日,她带着儿子来看望唐冬,一开始,乡下开阔的场地和漫山遍野的鸡,让儿子兴奋不已。几次过后,新鲜感过去,妻儿不愿再来,即便来了也不会过夜:冲水的厕所都没有,蚊子又多……
成都的朋友圈逐渐消失了,唐冬既当老板又当员工,虽然每天两眼一睁就要忙到熄灯,但身边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大事小事都要教员工,一遍又一遍,说话跟吵架一样,一下雨就满脚泥泞、一进村充满各种肥料气息。
其实,对于农村的条件,对于养鸡要面临的风吹雨淋等,唐冬表示,自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如今,唐冬依旧感慨:哪怕之前你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许多事情还是会超出心理承受能力。
最主要的是,唐冬认为,从事养殖业,前两年看不到盈利很正常,生态养殖的市场和品牌打造都需要过程,但家人觉得这个过程太长,甚至不相信这个过程。
持中立态度的父亲明确地与母亲、妹妹一起反对,妻子直接表示两年限期已到,4岁的儿子需要更多的陪伴。
2018年,唐冬在微信上敲下这样的无奈:“该说再见了,我的养鸡场,猜到了这个开头,却没有猜到这个结尾……”
6月12日,面对记者,自觉今年农场会盈利的唐冬虽觉心有不甘,却又心力交瘁:等几天,我就准备去城里找工作了,农场暂时就留个工人照看着,鸡和蛋,慢慢消化吧。
唐冬说,创业两年,原本上班可以收入20余万元,现在辞职加上投入的20多万元,一来一去,亏了50余万元左右。
纠结
有车有房,月薪过万,是否非要辞职创业?
唐冬家人的态度,可以用三个反问来囊括:
在成都有车有房,月薪过万,是否非要辞职创业?
在外企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创业是否非得要选不相关的田园养殖?
连连亏损,农场方向不明,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在唐冬妹妹看来,说起在城市里有个月薪上万的工作,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带着几份自豪的。在成都这样的城市,有数不清的工作机会,也有更好的商业、医疗、教育资源。“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最重要?除了家庭,肯定还有眼界。”唐冬的妹妹认为,年轻的时候肯定还是要待在一个大城市,它直接决定了你的气度,待人接物,还有胸怀抱负。
妹妹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家人的意见,但唐冬不完全赞同:难道只有在城市里才叫努力?我回乡创业就不叫努力?
唐冬自己也强调,创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即使自己做了充分准备,也付出了很多,克服了许多困难,但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事情还是要比预期得残酷得多,市场也更加残酷。
“比如,我养的鸡全程是生态养殖,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这种不信任,是市场上的大环境。”唐冬说,当然,最重要的是,家人的不信任,让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也感到深深的无力。
对于失败,唐冬坦言并不后悔,他称自己收获很多,“人要是不在这个年纪有点冲劲,那一辈子还有多无趣”?
创业导师:
许多人都有田园创业梦,需足够准备
四川微牧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宁是第一批成都科技创业导师。听闻唐冬的故事后,李培宁认为,唐冬和他的家人都有原因。首先是对农业周期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许多人都有田园创业梦,但如何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准备,比如养殖,需要系统规划,以及技术和经验。唐冬从化学专业到农业,跨行业创业,需要做更多准备。
李培宁说,此外,也有对市场估计不足的因素。要得到市场信任,除非是产品很好,但这个需要时间来积累,特别是开拓市场。并不是说老百姓不信任生态产品,而是对他的生态产品不信任,生态产品一般价格较高,别人为什么要为更高的价格买单?也需要说服工作。
家人的支持也特别重要。李培宁认为,开办唐冬这样的农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准备,一两年时间没赚钱很正常,但家人不能以短时间没赚钱就不支持。以我们为例,我们做了十年,前八年都是在沉淀,前年才开始有点微利。
就业部门:
鼓励创业,正研究如何减少创业风险
对于唐冬这样的创业人物,眉山市就业局局长朱蜀骥在肯定其创业精神的同时,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善待失败,看清失败,担当失败。
朱蜀骥说,在创业大军中,像唐冬这样的不在少数,社会应给予更多宽容,不能因为别人的选择和创业失败就看不起人;其次是家人的宽容,在创业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孤独的,创业艰辛甚至不敢告诉家人,亲人要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才能为创业者带来持续的动力。另一个宽容是创业团队、创业个体,对自己要宽容,力求创业成功,也要有做好失败的准备。
朱蜀骥的第二个观点是认清失败。他认为,隔行如隔山,一个人因为一时性起等原因,放弃自己的强项,选择陌生行业创业,也许会成功。但涉入的行业如果不了解,就容易在竞争中落入下风,特别是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不是很高的产业,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先期调研很有必要。创业时,创业者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前期调研?有没有共同团队?有没有齐心协力的人与自己共同打造拳头产品?
朱蜀骥说,在担当失败方面,这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在鼓励大家创业的同时,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创业风险。如可不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比如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或者一些风投机构,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资本注入,也是一种风险分摊。有了第三方进入,对创业的整个过程和风险能进行更好地监管,及时纠偏,把失败风险降到更小,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唐冬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