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通讯员陆、慈溪市委常委)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供应依赖外资企业。这个发展瓶颈一度困扰着宁波联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管理层.去年,公司投资“复合材料轻量化应用”项目,引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立军,成立宁波聚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慈溪,我们帮助联华攻克了技术难关。除了优先考虑‘联华’外,‘聚财’生产的新材料也大量供应给第三方,年销售额约8000万元。”王力军说。
在慈溪,有34支人才队伍通过“从资本中吸引人才”的方式入驻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引进人才的方式,“资本吸引人才”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投资建立的,引入了最受欢迎的“Maxima”。2018年以来,慈溪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宁波市“3315引资引才计划”,累计激励民间资本超1.4亿元。
充分发挥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作用,打造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三年前,慈溪创盛园艺抓住3D打印产业发展机遇,从国外引进陶林山团队,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浙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这款“3D打印梦工厂”拥有300多家客户,年产值近千万元。“通过3D打印服务,我们帮助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帮助‘慈溪智造’开拓市场。”总经理陶林山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技术团队携手浙江大学专家,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品质的光固化树脂材料。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作为浙江李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智囊团”,温建波团队长期从事外地体育器材智能控制器的研发工作。前年,“李璇”发布“英雄帖”,介绍团队到慈溪,成立浙江恒聚电子有限公司.“通过创新链的‘同频共振’,‘恒聚’发展出‘换挡速度’,成为国内运动装备智能控制器行业的‘隐形冠军’;李璇产品畅销市场,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过20亿元。”浙江李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慈溪打出了人才服务“组合拳”,鼓励和支持优质、有潜力的人才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同时,该市入选宁波市“3315引资计划”6个项目,居各区县(市)首位;建立“人才银行”、前湾创业创新学院、慈溪市人才创业创新基金;8家人才企业在“宁波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社会资本近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