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日讯(记者陈)中国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首家外国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后,本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并取得新进展。
2月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这是继201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号文后,完善熊猫债券市场规则体系的重要进展。
熊猫债券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按照国际惯例,自2005年起被命名为熊猫债。
近年来,熊猫债券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的各类熊猫债已超过3800亿元,发行规模超过1600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注册规模超过3400亿元,发行规模约1500亿元。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自2014年戴姆勒股份公司注册发行首只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来,熊猫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主体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投资者结构不断丰富。
“市场开放不断深化,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指引》的推出是市场发展的需要。规则健全后,熊猫债券市场将更加透明、高效、规范。
公告显示,新发布的《指引》明确界定了信息披露、募集资金使用、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核心制度安排。一是明确境外企业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业务可操作性;二是明确募集资金的使用应当合法合规;《指引》也强调了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投资者应独立判断投资价值,承担自己的投资风险。
《指引》的制定发布,将从多方面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台《指引》明确熊猫债券业务相关要求,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营效率,促进熊猫债券市场规范发展。此外,这将有助于妥善处理国内外市场在规则和做法上的差异,增强熊猫债券市场发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这将增强熊猫债券市场的透明度,树立中国债券市场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吸引更多合规、优质的海外实体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近年来,债券市场的开放迎来了“大动作”。央行副行长潘近日强调,建立公开透明的债券市场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也让中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直线提升”。截至2018年12月末,通过“债券通”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共计41只,规模近900亿元;共有30余家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参与投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约占发行总规模的12%。
更加开放的债券市场也通过金融中介促进了人们的民心。《经济日报》从交易商协会获得的数据显示,2018年,交易商协会支持福建、新疆、广西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300多亿元,助力推动“一带一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和开放门户建设,配套港口机场。企业已发行债务融资工具700多亿元,重点支持新疆角头、太钢等企业注册两项债务融资工具,并为“一带一路”募集资金
数据还显示,截至目前,波兰、匈牙利、菲律宾、阿联酋沙迦、德国萨克森等“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外政府发行人,以及液化空气集团、招商局港口、普洛斯等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做出贡献的海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熊猫债累计超过120 b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发行人对中国市场的认可度也在稳步提高。2018年以来,在中国债券市场,以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新加坡托克集团为代表的全球500强国际发行人有所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示范效应强。目前,熊猫债发行主体已覆盖国际商业银行、外国政府、主权国家和境外非金融企业。
下一步,交易商协会表示,将进一步落实中央金融市场开放总体方案,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继续推进银行间市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