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步一步积累了口碑。我已经月入过万,我的单子定在今年12月。”近日,河源市紫金县紫晶家政优秀月嫂邓小妹娇羞地向南方记者介绍了她的“致富”。从4年前建卡的贫困户到现在的“金牌”月,邓小妹走上了一条靠家政服务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她的人生逆袭只是广东河源市“南粤家政”工程推进的一道缩影。
人物: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月薪过万金牌月嫂
四年前,邓小妹简直无法想象她能有这样的收入。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残疾人,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如何承担家庭负担,成为邓小妹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前一直在工厂工作,挣不了太多钱,还要加班很多,没时间照顾孩子。”
2017年,紫金县扶贫办及相关部门设立了免费的农历新年服务培训班。在当地扶贫队的推荐下,被列入档案贫困户的邓小妹参加了培训班。在此之前,邓小妹对国内产业一无所知,带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上了改变人生的新路。
邓小妹(左一)与河源“家政街”家政公司代表深入访谈。
经过为期15天的农历新年技能培训,邓小妹获得了农历新年实践证书,并获得了——的第一个订单,为深圳南山区的一名产妇服务。这张账单给邓小妹带来了6000元的收入。“工厂没饭吃就去上班,花了3000多元,要给家里发伙食费。有6000元的新月真的很满足。”与她在工厂当流水线工人时的收入相比,这有了明显的提高。
做新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小妹回忆说,她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一天做五顿农历大餐,从早到晚,但忙碌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她的勤奋和努力为她赢得了好名声。“客户的单价从6000多涨到了1万多。现在已经排到了今年12月,老客户回头率高。老板是我的腰带,二宝肯定会找到我的。”
邓小妹自豪地说,自2018年以来,她周围的许多人都问她如何制作新月,在哪里训练。来自同一个村庄的10多名“老乡”加入了这项业务。
靠双手走出致富路,而做家政工作也不再被特别尊重地看待,而是被乡亲朋友争相借鉴。多亏了像邓小妹这样成功的开拓者,河源的“岳麓村”遍地开花。据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来自胡大镇、李安平镇、河源、唐川镇、东源县、易蓉镇、紫金县等。有8到10个行政村的人在那里过农历新年。
看点:河源家政从业人员超5万
“家政一条街”发挥就业虹吸效应
随着家政人员和企业的不断扩大,人员和企业管理都需要规范化。在这样的考虑下,依托“南粤家政”项目的东风,2020年,河源获得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的策动作用,投资3100万元,在全省创造性地打造了“河源家政一条街”。
今年春节前,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河源家政街”正式投入运营。据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河源家政街”打破了河源家政企业的在空间上不集中、在服务标准上不统一、在培训秩序上不规范、在发展上“单打独斗”等瓶颈难题,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和服务成本,促进了家政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专业化、产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发展,开创了家政行业集中“发扬光大”的良好局面。
7月13日,南方记者实地探访河源“家政街”,店内秩序井然。
="font-size:15px;">具体“街景”如何呢?7月13日,南都记者实地探访河源“家政一条街”发现,除了有传统家政月嫂、保姆服务的店铺外,还有不少新兴的家政服务专营店,比如着重健康护理的家庭芳疗服务、专供专送的定制月子餐服务等。此外,街道上还设立了家政服务窗口,为家政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家政介绍、信息查询、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维权调节、创业孵化、成果推介等内容,设立家政行业维权调解中心,防范和解决家政企业、从业人员与雇主的纠纷。

“河源家政一条街”上提供专供专送的定制月子餐服务。
河源市人社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河源家政一条街”入驻企业在全市各乡镇设立125个培训点,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1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8000户以上农户就业创业,对乡村振兴起到较好促进作用。目前,全市家政从业人员超5万人以上,与2019年实施“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就业工作之前相比,增加了4成以上。
从小切口切入,形成就业的“虹吸效应”,河源“家政一条街”在吸收和输送人才上扮演着一个牵线搭桥的平台作用,让“南粤家政”工程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
河源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许建青介绍道,针对“双区”当前的“月嫂热”,河源家政全力推动“月嫂培育工程”高质量发展,在帮助更多妇女群体特别是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双区”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河源月嫂”、提供高品质的家政服务。目前,河源人在“双区”开设的月嫂企业66家,在“双区”就业的河源月嫂已达10000多人,河源已成为“双区”月嫂的重要输出地。
采写:南都记者程小妹 实习生 邹燕平
图片:实习生 邹燕平